1
大学生心理健康(修订本)
1.12.2 第二节 大学生的能力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一般能力

(一)学习能力。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导活动。要成功地完成大学的学业,除了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发现能力、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些都属于学习能力。

(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根据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改变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能力,它包括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这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使之朝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按照预期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

(四)科研能力。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由建立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做出结论等步骤组成。要完成科研活动的上述步骤,就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如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五)社交能力。即社会交往能力,主要表现在个体与周围的人接触面是否广泛,是否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六)创造能力。是指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的形象,提出创见和做出发明的能力。

上述六个方面的能力,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息息相关的,它们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基本能力系统。

二、大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系统化大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单独的某一种能力的发展,而是多种能力的同时发展,共同构成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的能力系统。

综合化大学生能力的发展主要以形成综合性能力,如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为主。

专门化大学生在一般能力继续发展的同时,以所攻专业为中心的特殊能力也在迅速发展。能力的发展逐渐趋于专门化,特殊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

三、大学生能力发展的条件

大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应特别重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和教学环境。教育和教学环境是学生能力发展最基本的外部条件。为使高校环境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环境在学生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高校应针对现有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例如改变专业知识过于狭窄的状况,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有指导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将知识、技能与能力看成是一回事或割裂开来。例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书本知识,发展能力是毕业后的事;有的大学生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这两种观点的产生,都是由于对掌握知识、技能与能力发展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所造成的。

(三)加强实践活动是发展大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是积极投身于力所能及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为完成教学计划必须参加的学习活动、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竞技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能力是在上述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主动的、有效的练习,并使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积极发动起来,以外显的行为充分在实践中表现,使能力逐步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