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修订本)
1.10.3 第三节 爱情形态与大学生择偶

第三节 爱情形态与大学生择偶

一、爱情形态

不少作家和学者研究过爱情的划分问题。心理分析学家罗洛·梅(RolloMay)把爱情形态分为性(Sex,指本能的快乐)、性爱(Eros,性欲基础上的爱)、情爱(Philia,友爱类感情)、博爱(Agape,为他人献身的爱)。不过最符合实际的也许是加拿大社会学家李·约翰的分法。他把爱情分为“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狂爱”、“现实之爱”、“利他主义之爱”六种。

“情欲之爱”指集中在外形美需要上的爱;“游戏之爱”指把追求异性当成有趣的游戏,恋爱者不会有自我感情的真实投入,喜欢变换恋爱对象,如“季节情人”;“友谊之爱”是由于长期相处自然形成的亲如兄妹好友的恋爱关系,所谓“青梅竹马”就属此类;“狂爱”指恋人对感情需要达到癫狂程度,这是一种病态感情;“现实之爱”则较理性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如自尊、金钱、地位)来选择可使其满足的对象;“利他主义之爱”也略带病态,此类恋人认为爱只是一种感情奉献,在第三者对自己的恋人产生感情时常采取退出的办法,认为这才能使恋人更幸福。

李·约翰指出,只有友谊之爱和现实之爱才真正牢固持久,过于浪漫或过于游戏都会使爱情短命。李·约翰划分的六种爱情形态大多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中有所反映。对不同形态爱情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二、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之物,许多大学生也并不完全按照一个既定的框框去筛选周围的异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理想恋爱对象制定出一些主客观条件还是必要的。

(一)择偶标准的分类。有学者根据大学生择偶的目标取向,把择偶标准分为三类:

1.“精神满足型”。这类大学生选择恋人以理想、信念、价值、事业、能力等标准来衡量对方,或以气质、性格、兴趣的相投作为共处的基本要求。他们对外貌、金钱、家庭背景等并不在意,而是以达到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为标准。这种高尚的择偶标准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占大多数。据对173名大学生关于理想配偶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择偶主要以“感情上的和谐融洽,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标准,这个比例占全部被调查者的70%~80%。注重精神完全不在乎物质条件的择偶还要经受住社会现实的考验。

2.以获得纯粹感官满足为目的的爱情。它是一种对“情欲之爱”的追求。择偶者着重注意恋爱对象的外表(身材、皮肤、相貌)和风度的吸引力。这种爱很难维持长久,因为天长日久地相处会使外表失去新鲜感而降低吸引力。

3.以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之爱”,其实质是一种相互交换互惠的理性考虑。现实的择偶标准分为物质、虚荣和利用三种类型。物质型指以经济条件为追求目标,为满足物质需要而恋爱;虚荣型则看重地位、职称等荣誉的东西;利用型择偶更具有指向性,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明确目的,一旦目的达到后则着手将恋爱对象抛弃。

三类择偶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纯粹持一种标准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择偶是在三种标准的混合中找出自己对理想对象的要求。

(二)爱情和谐的保证。心理学家曾经调查大量幸福美满的家庭,得出结论,爱情和谐至少需要以下三项保证:相互了解,地位背景相配,气质类型相投。前两者恰恰是友情之爱和现实之爱的特点,第三项则是心理学的范畴。大学生要使恋爱生活和谐,减轻恋爱对自己心理的不良影响,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合的恋人是有必要的。

胆汁质的人心理活动一般较强,心理变化比较频繁,对爱情的追求具有主动、狂热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秘密毫不掩饰,对异性也非常热情,一旦确定目标就会毫不羞涩地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这种气质特征的缺点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造成爱情不能专一持久,两性关系较随便;多血质的人敏感而感情丰富,能灵活地适应环境。他们善于交际,易博得异性好感,其表露爱情的方式也较大胆直率,而且多血质的人较高的创造性使他们的爱情生活充满情趣。但这种气质的人在爱情的稳定和持久方面不足;抑郁质的人怯懦腼腆,不善于与异性交往。他们的感情深沉内向,经常缺乏表露的勇气,这使得他们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但这种气质的人对爱情的体验非常深刻持久,不易改变;粘液质的人做事较有计划,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也是如此,通常是先对异性进行周密的考察,再制定一套计划,按步骤行动。他们在爱情追求上有锲而不舍的韧劲。

各种气质都有其优缺点。气质相投主要是指一种“互补”效应。从择偶心理说,人们容易对相同气质的人排斥,而想通过恋爱弥补自己的缺点。一般说来,胆汁质的宜选择粘液质的为恋人;抑郁质气质的宜选择胆汁质的为恋人;多血质和粘液质男女应相互选择。这并不是说其他的选择就不行,但最好不要胆汁质气质的男女互配或抑郁质气质的男女互配。从气质嵌合的角度来说,以上两者是最不理想的搭配。选择互补气质的恋人可以使恋爱生活处于平衡状态。

(三)大学生恋爱的利与弊。恋爱对大学生有什么益处?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促进作用。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个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的交际能力,为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从这里可见,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颂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不过,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恋爱与婚姻失败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而高兴时而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外性行为的增加,会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甚至会造成其他的后果。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