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常见问题
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当人际交往和谐、有效时,它给人以愉悦、满足和幸福;当人际交往失调、受挫时,它给人以烦恼、失望和痛苦。与中学相比,大学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模式。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个性,交往的难度增加了;由于远离亲人和父母,需要自己独立与人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何特点?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哪些?这些障碍的原因是什么?本节重点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有其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交往目的的多样性。人际交往是有目的的,包括利己、利他和互利等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的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表现为对于不同的交往对象,抱有明显的不同目的。西南师大黄希庭教授组织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的表现出以下特点:与同性朋友交往的目的主要是利己的和互利的;与异性朋友交往的目的比较复杂,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还有互利的;与老师交往的目的主要是利己的和利他的,互利的成分较少;与父母交往的目的以相互理解、相互爱护为主,功利的成分较少。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性。人与人交往总是有选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情感日趋复杂,大学生对交往对象的选择有了较高的要求,往往会按自己的交友条件,在认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选择朋友。因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不同,不交友”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交友原则。具体表现为:交往对象更多地选择同寝室、同班、同乡等有相似背景的同学;同时对交往对象的特质特别关注,且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同性朋友特质要求是忠诚有为、乐群、内向、敏感、浪漫、独特、忠厚老成等,讨厌狡猾奸诈、胆小、冲动、浮夸、贪心等;对异性朋友的特质要求是律己宽人、成熟豁达、自强、乐群、浪漫、忠厚等,讨厌自高自大、虚伪势利等。对老师的特质要求是仗义有为、成熟豁达、超然、友善、机警果断、有才能、稳健等,讨厌虚伪、自私、胆小畏缩、自高自大等。
(三)人际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人际交往的内容受人的年龄、职业、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比中学生表现出更丰富而深刻的特点,交往的内容已从活动的外在层面逐渐向个体内在的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表现为多围绕学习、娱乐、思想、感情沟通、职业志愿、未来理想和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交往。
(四)人际交往类型的差异性。由于大学生在性别、性格、志趣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大学生在交往心理和行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突出体现在人际交往类型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通常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主动型。这类学生不仅表现为对交往认识深刻,而且表现为行动积极,对交往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大学集体生活中,多表现为热心参加社团活动,主动承担社会工作和负责班级、学生会的工作。
2.被动型。这类学生对交往认识比较明确,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怕耽误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行动上不主动,表现为一般较少主动交往,多为被动卷入。
3.沉静型。这类学生的性格一般比较沉静和孤僻,习惯过平静生活。平时参加社交活动,但少言寡语,不爱抛头露面,在人际交往中,只保持和少数几个人交往和接触,但彼此感情很深。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内心来说,大学生普遍渴望与他人交往,但是在实际交往活动中,许多同学常常不能如愿以偿,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失败感。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既有个体自身的认识、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技巧方面的原因。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交往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与不合理认知有关,集中表现为:
1.过低评估自己。其中包括低估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高估自己在人际情境中会遇到的问题;低估自己给人留下的好印象,高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失误和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坏印象;在参加交往活动前作消极自我暗示,如“我今天肯定会失态”或“我不可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等;在交往活动过程总是更多地回忆起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件,如曾经说错的话、不雅的动作和紧张难堪的场景等。
2.过高要求并且关注自己。其中包括对自己的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要求,如“我必须在交际场合上尽善尽美表现”,“我在社交场合上绝不能有任何失误”等;过分关注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公我”形象,总认为自己是所有人都在关注的对象。
3.过高估计别人。其中包括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认定自己是交往场合中的焦点人物;高估别人的社交表现,认为“别人一定都比我强”,“别人在社交场合都很潇洒”等;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否认与不接纳。
4.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其中包括不懂得与人见面时要主动打招呼;不懂得和人交谈时要有目光接触;不懂得交谈中应以微笑和点头示意回应别人;不懂得人际交往要互惠互利;缺乏客观感知人际环境的能力。
(二)交往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与交往技巧疏拙相关,集中表现为:
1.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其中包括不懂得见面时如何与人打招呼;不懂得如何开始一场谈话、插话或结束一场谈话;不懂得如何倾听与回应;交往时,不会以微笑、点头示意回应别人;交谈时不会目光接触;交往时,不知道怎样放松,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
2.存在不适应行为。其中包括交谈时目光躲闪;交谈时要么全无反应,要么强烈反驳别人;逃避与人交往;不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时被动或有退缩表现,如像小孩子一样害羞或胆怯。
3.不善于情绪表达。其中包括缺乏表达情绪的恰当方法,如不知道该如何向他人表达积极或消极情绪;缺乏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如对别人的情绪变化缺乏敏感或过度敏感,把别人的迟疑当做拒绝;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要么压抑,要么突然爆发;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真诚、坦然地接纳自己和他人。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的三大问题之一。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大学生的集体生活环境既为相互交往创造了条件,但也常常成为矛盾冲突的根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不同个性、不同习惯的五六个人,住进了同一间宿舍,有时很难彼此适应。为了一点小事如打水、扫地等,而发生争执、引发冲突,导致交往受阻的现象并非少见。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社会上那种自私自利、逢人只说三分话、互相利用等风气,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产消极影响。
(二)认知因素。交往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交往的认知。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大,导致交往中盛气凌人,或不屑交往;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羞于和他人相处,导致交往中的畏惧心态。自我评价又会直接影响对他人的评价。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对他人评价偏低,而自卑心过重的人又会错误地过高评价他人,从而造成难以平等交往的局面。对交往本身的认识也会影响交往行为。如果认为交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忽视别人的需要,会引起交往中断。
(三)情感因素。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对交往的情绪反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对人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彼此间的行为。大学生感情丰富,心境易变,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容易凭一时的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此外,交往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是否适度,也影响着交往的发展方向。情绪反应过分强烈会给人以轻浮不实之感,过于冷漠则被视为麻木无情。
(四)人格因素。交往过程中的人格因素导致交往障碍是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就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等。人格差异会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如“话不投机半句多”就隐喻了这层意思。与性格相投的人相处,往往感到难舍难分;与性格不合的人相处,处处觉得别扭。人格不健全的人,如偏执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也是造成人际冲突的常见原因。人格不健全的人常常缺乏自知之明,过分苛求他人,放纵自己,喜怒无常,行为怪异,使人难以相处,这样的人一般人际关系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