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挫折的概述
一、挫折的概念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这种状态和反应在人生中的各个成长阶段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表现尤为明显。如毕业分配时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工作中受到批评或同事的埋怨,家里亲人去世,等等,这些大小事件都可能产生焦虑、紧张、失望、沮丧、悲哀等消极的情绪。
挫折的构成要素,一是挫折情境,即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也称挫折源。如考试不及格、比赛未获得所期望的名次、受到同学的讽刺或打击等;二是挫折反应,即对自己的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即挫折感受,也称心理挫折。如焦虑、紧张、愤怒、攻击或躲避等;三是挫折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其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
挫折既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从挫折情境到挫折感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过程。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挫折认识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体验。所以,挫折不是受到阻碍或干扰的那个客观事件或活动,而是活动受到阻碍后行为者自己在情绪上的主观体验,可以说挫折实质上就是人的挫折感。挫折感存在于任何有意识的人,但挫折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与人的性格、期望值、修养有关。知识、经验以及升华出来的境界对挫折感的产生、缓解和消除具有重要影响。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挫折引起的不合理的退缩或消沉。
二、挫折的种类
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挫折有不同的种类。
(一)根据挫折的来源不同,可把挫折分为三大类。
1.缺乏性挫折。主要是指当无法拥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引起的挫折。如由于物资缺乏、能力缺乏、生理缺乏、经验缺乏和感情缺乏等带来的挫折,都属于缺乏性挫折。大学生中常见的由于缺乏知心朋友而产生的孤独感就是缺乏性挫折。
2.损失性挫折。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来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如亲人去世、失恋等都是严重的损失性挫折。
3.阻碍性挫折。主要是指那些在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阻碍或障碍时所引起的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客观的或物质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如大学新生入学时,由于风俗、饮食习惯、气候等与家乡不同,不适应新环境所引起的挫折就属于阻碍性挫折。
(二)根据挫折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可把挫折分为两类:
1.想像挫折。是指没有挫折情境,仅仅由于主观想像的作用而产生的挫折。如有的大学生因某种原因遭到别人的冷遇,就会想像成自己的人缘很差,大家都对他不好,为此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受,引起焦虑、恐惧、担忧甚至痛苦等情绪反应。想像挫折往往比实际挫折更可怕,它是由错误的挫折认识所引起的。
2.实际挫折。是指由现实的挫折情境而引起的挫折。
(三)根据挫折的内容,可把挫折分为五类。
1.学习性挫折。是指由于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种种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2.人际交往性挫折。是指由于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遇到障碍而引起的挫折。如不良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等引起的挫折都属于这种情况。
3.志趣性挫折。是指由于个体在兴趣、志向和愿望等方面所遇到的障碍而引起的挫折。如个人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而引起的挫折。
4.自尊性挫折。由于个体在自我尊重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相应满足而引起的挫折。如没被选上班干部,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等引起的挫折。
5.情境性挫折。是指由于特定的时空限制所引起的挫折。如孤身在外不能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所产生的孤独感。
三、挫折的两重性
(一)挫折的消极作用。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痛苦是把利刀,一方面割破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源泉。”但挫折的两重性有时并不同时表现于同一个个体上。对于弱者而言,挫折是以负性情绪为主要特征,具有消极作用,表现在:
1.挫折能降低弱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不良情绪状态下,大脑能释放一种有害物质,引起大脑神经元联系精确度变化,从而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由挫折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失望等消极情绪,会使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功能处于紊乱、失调状态,从而影响个体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2.挫折能降低弱者的抱负水平。在挫折面前,弱者受消极情绪的影响,往往从主观上过高估计各种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不是积极探索摆脱挫折的方法,而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以至于害怕失败、出洋相和亏本等,成为向更高目标前进的羁绊,长此以往,则会变得保守、封闭、自卑,减弱成就动机水平,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3.挫折能降低弱者的自控能力,发生行为偏差。由于挫折使人的身心过度紧张,注意广度缩小,认识范围变窄,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不能估计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加之感情易冲动,所以自控能力易下降,行为发生偏差。
4.挫折能降低弱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弱者由于不能战胜挫折,因而长期处于一种不良的、郁郁寡欢的情绪状态,进而患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严重地影响身心健康水平,甚至可能导致精神崩溃。
(二)挫折的积极作用。对于强者来说,面对挫折,他们也失望、痛苦,但是他们能战胜自我,化挫折为力量,变消极为积极。挫折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挫折能提高强者的认识水平。强者面对挫折,能“吃一堑,长一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认识过程,找出不足,使人对所面临的问题能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以采取补救措施。如调整知识结构,知不足而后学,改变策略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挫折能提高强者的承受力。强者能一次次地克服挫折和应对挫折,日积月累,奠定了其日后应对挫折的策略,有了受挫的心理准备,从而降低了今后受挫的可能性和减轻了打击程度。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做“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强化了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3.挫折能激发强者的活力和意志。挫折可以说是意志力的“运动场”。挫折虽然给人带来很大压力,甚至造成很大的痛苦,但对于强者来说,他能把压力变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出更强的身心力量,从而能投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和更坚强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如孔子因厄运而作《春秋》,司马迁因宫刑而作《史记》,屈原被贬而作《离骚》,歌德因初恋失败而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这些都是化挫折为力量的结果。
四、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引起挫折的内外因素。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
1.引起挫折的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又称客观因素,是指那些让动机或行为不得实现的实际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这种外在因素又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恶劣气候和虽能够克服但因时间精力顾不上造成的损失或达不到目的等,如噪音干扰,使人们无法静心学习;地震或洪水,使人们无家可归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对人的限制或他人的失误等,如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学生学习情绪;人才受到压制,不能施展才能等。
2.引起挫折的内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指来自挫折者自身方面的因素,可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器官结构上的缺陷等。如外貌不行、身体伤残等,都可能使人的生活信心受到打击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的能力、知识、经验、意志力、性格等,如能力低、意志力弱、不自信等都能引起人的挫折感。外在因素能否导致挫折和产生挫折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主观心理素质,特别是人的知识、修养、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对挫折的容忍力等因素。
(二)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原因主要为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学业等问题
1.校园环境问题。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如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方式、学习风气、学校的文化活动设施及管理等构成了学校的人文环境。对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迁往往是他们产生挫折的重要原因。环境的变迁包括生活环境的变迁、生活习惯的变迁、学习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变迁等。这对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不能战胜这一挑战就可能带来挫折感。
2.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他们尝试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及对此做出评价,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因而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处理与周围同学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家庭、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问题。由于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和技巧相对较少,很难在短时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产生种种挫折体验。
3.学业问题。学业问题是大学阶段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它与学生的提干、奖学金甚至前途都有直接的关系。北大有关学者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最多,如对所学的专业不满、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讲得乏味、成绩不理想、学习与交友冲突、学风不良等,都能引起大学生的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