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应试心理与调适
考生是考试过程中的主体,是考试的直接承担者。考生应试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综合活动的过程。如果不了解应试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想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是较困难的。
一、考生的应试心理
(一)考生应试心理中的智能因素。
1.应试中的观察。考生应试是从对试卷和试题的观察开始的。应试观察力的高低是考试成败的先决条件,它又集中表现在审题上。观察力低的考生往往会漏题、看错题或者弄不清试题所提出的问题条件。在应试中考生的良好观察力表现在:
(1)迅速把握试卷全貌。试卷发下后,正确的做法不是立即去做,而是用2~3分钟时间从前至后浏览试卷,统观全局。尤其要认真阅读试卷和试题的说明。
(2)不可忽视细枝末节。这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对试题中出现的每一个符号、数据、图形、表格等都要进行细致观察,准确掌握试题所提供的全部信息。
(3)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试题中直观性强,显著突出的信息有时是主考人员有意设计的无关刺激。在审题时,考生应当运用比较法,确定观察对象的区别,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筛选出对于解答试题最有用的关键信息,即真正弄清试题的要求和条件。
2.应试中的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继续,也是考试成功的基本条件,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条件。因为,考试基本测量和评价的是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对储备知识的驾驭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通过再现表现出来。第一,充分利用中介联想,这是应试时找到所需知识的主要和有效的手段。第二,冷静排除回忆中的干扰,如情绪干扰,考生由于紧张和焦虑引起抑制,使熟悉的知识难以再现,甚至提笔忘字。
3.应试中的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现在考试的主要目标越来越强调测量考生的思维能力,考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对考试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应试中,考生良好的思维表现在两个方面。(1)按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题。在应试过程中,问题在试卷和试题中已经提出,考生只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试题含义就行了。考生在解题中的思维活动,一般从明确问题开始,具体表现在审题过程之中。(2)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解题思维的关键在于提出正确的假设,选择一个较好的解题方案。而这正需要大胆地猜测,然后小心地进行求证。大胆猜测和小心求证成为考生解题思维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4.应试中的操作。操作为考生应试的最后一环,是考生心理素质的外化和直接表现,考生的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考试的成绩。考生操作能力的高低,最集中的表现是思维结果的表达。在应试中的考生,首先是努力追求准确,在没有认真思考时不要贸然动笔;其次,重视操作程序设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排列答案,都应心中有“蓝图”;再次,答案简明扼要;最后,卷面整洁美观。卷面的整洁,将会影响阅卷人员对答案内容的主观评价。考生在答题时,一是要书写整洁、工整,尽量避免涂改。二是在绘制图形、表格时,一定要借助绘图工具。三是要求整个试卷答案布局整齐、对称,避免参差不齐。
(二)考生应试的非智力因素活动。考生的考试效果主要是由智力因素的活动特点决定的,但智力活动活跃的考生不一定就考得好,因为考生的考试效果也受到非智力因素活动特点的制约。
1.考生的成就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动机强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智力活动的效率随成就动机的强度递增,一直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成就动机的任何增加,不仅导致紧张焦虑而且会造成智力活动效率的下降。由此可见,考生保持适度的成就动机是取得好成绩之必需,但总想着“只能考好,不许考坏”,会造成回忆范围变窄,思维速度迟缓等现象,结果导致失败。
2.考生的情绪状态。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冷静适度的良好情绪作为活化剂,使考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应试,需要考生本人、学校的共同努力。对考生而言,首先,应当正确看待考试,其次,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再次,在情绪激动已经发生时,要善于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自己安定下来。
3.考生的自控能力。考试作为一种特殊实践活动,最容易引起考生的情绪激动。能否排除或减轻情绪干扰,也是能否考出真实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考生有无自控能力与自控能力的高低,对于达到考试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考生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不断增强自控能力。
二、考生应试的心理训练
所谓心理训练是指采用针对性措施对某种心理现象施加影响,使其发生变化。是为改善大学生考试的心理品质而进行的心理训练。由于考试科目不同,考生的人格特征不同,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的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从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一般应试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考试心理训练两个方面。
1.一般应试心理训练。一般应试心理训练主要是注意集中训练和意志品质训练。
(1)注意集中训练。注意集中训练是阻断自己思想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把注意集中指向在特定事物上的练习,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听音法。把歌曲或英语磁带用录音机放出微弱的声音练习听觉,时间以3~5分钟为一段,多次练习可以间接地提高考生自觉集中注意的能力。
②视物法。选择任何一个目的物,对其仔细观察几秒钟后,闭上眼睛努力回忆被观察物的形象。如果回忆不太清楚,就睁开眼睛再看几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回忆。如此重复数遍,直到清晰地回忆起来为止。
③看表法。注视手表转动的秒针。先测试最初的所能持续的时间,记录后进行练习。每次练习重复三四次,间隔10秒至15秒。白天练一次,晚上睡前练一次。注视的时间可以从60秒至90秒至180秒逐渐增加,能持续注视5分钟就算较好了。
(2)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训练是有目的地使考生克服困难,完成意志行动,主要途径有:
①努力克服困难。应试中的困难有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两大类。客观困难是同考试科目特有的障碍相联系的困难。主观困难是考生对待考试所抱主观态度方面的困难。克服客观困难要在复习考试中进行,而克服主观困难则靠平时不懈的意志磨炼。
②掌握自我调节方法。可以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加以练习,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有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等。
2.准备具体考试的心理训练。
(1)应试前的心理训练。应试前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状态,如过分激动、淡漠、盲目乐观等。考生应采用一定手段,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一般可通过改变表情动作,不同节奏的呼吸练习等,逐步使大脑放松。还可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暗示,改变自己的情绪。
(2)实考中的心理训练。
①直接心理训练。指直接在考试操作过程中进行的心理训练。一般包括检查定向、集中和评价三个环节。检查定向是从考生进入考场到实考开始,要求考生采取具体行动,检查准备情况,把认知指向考试科目。集中是排除各种内外干扰,把注意力集中于将要进行的考试之中,并抓住时机开始考试操作。在考完以后,应对考试情况进行评价,以便在下次实考中作必要的行为修正。
②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这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引导,促使大脑放松从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并在放松后采用一定的套语振奋精神,进行自我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可在考试前后进行。一般要选择安静、昏暗的环境,采用坐姿或仰卧姿势进行。练习时首先调节呼吸,暗示语可用“我的呼吸是安静的”等。然后逐级放松肌肉和大脑,可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进行,暗示语可用“我的右手放松了”等。接着进行对内脏器官发生影响的练习,暗示语可用套语,如“我休息得很好,我感到气足力盛,我愿意参加面临的考试……”考生做完后休息片刻,便可精力充沛地投入实考。
思考题:
1.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何特点?如何正确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大学生有哪些学习障碍?如何克服?
3.结合你自身考试中的心理状态,阐述如何克服考试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