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修订本)
1.7.1 第一节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定义。学习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过记载。最早把“学”和“习”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是孔子。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经常进行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又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习与练习、学习与思维的关系,对学习的含义作了一些简要的界定。

长期以来,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从不同的观点、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提出了各种学习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学习即尝试错误。他认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过程来获得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布鲁纳等人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依其关系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意义的获得和实现期望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认为,学习的绝对自由即学习的动因是内在的,学习的内容是自选的,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的,学习的效果是不需评价的。实际上这样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认为学习即条件反射,华生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全部可以用刺激─反射的理论去解释。德国心理学家苛勒用“全面地考察问题情境”和“顿悟”来描述动物的学习过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苛勒的学习顿悟说否定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机械性,揭示了学习过程的目的性。

现在,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婴儿到成人,都经常以个体经验的改变去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学习的这种广义概念说明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狭义上的学习,是指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学校中的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学习过程,它有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合乎规律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以掌握前人经验和行为规范为主;在学习情景上以师生交往为主;在学习形式上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所以,学生学习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过程,是个体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

(二)学习的分类。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不仅范围广,形式也各种各样。由于心理学家们对学习所持的观点不同,对学习进行分类的角度也不同。

1.根据学习是否理解语词或符号的意义来划分,将学习划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1)机械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学生并未理解语词或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仅仅记住某些语词或由某些符号的组合,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如在单位换算的教学中,教师教会了1米等于3尺,但不知道3米等于多少,只了解字面的联系,没有知识的迁移能力。(2)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语词或符号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意义学习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又称词汇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是否教师主讲来划分,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1)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的知识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教师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

3.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进行分类,学习有以下四种。

(1)语言文字和科学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行交际、生活、生产的主要工具,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主要而特殊的学习。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学习。技能是人们顺利地完成行动所不可缺少的调节因素,也是人类社会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的学习,不仅要解决知和不知的矛盾,还要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要解决会与不会、熟练与不熟练的问题。

(3)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学习和其他各种活动任务的心理条件之一,它是在掌握各种智力技能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更为概括的一种本领。学生学习的目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一定水平的创造能力。

(4)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习惯的学习。品德就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是用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的工具。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为准则自觉地去行动和决策,必须首先对这些道德准则有所认识,必须掌握一系列的道德概念,形成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因此,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极重要的类型。

二、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时称为正迁移,如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如学习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又如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干扰作用。迁移能够实现能力转化。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把知识、经验储存在大脑之中,而且要将所学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由人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受动机的支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精神需要,渴望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确立了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能把自己的学习与事业联系起来,将其看成是一种社会职责,学习时就会方向明,动力足,注意力集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强,能从学习中体验无穷的乐趣。反之,学习动机不正,处处为个人打算,或学习动机不积极,学习目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效果。

(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学习中他能全神贯注,兴致勃勃,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学习后会产生满足感,并由此产生欢乐、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

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导活动。绝大部分大学生能认清学习目的、动机和方法,能认清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积极地在专业学习这块沃土上进行辛勤的耕耘。

大学生的学习与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区别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知识,而大学生能明确自己学习中的有利条件,找出自己学习上的积极方面和缺点,能充分理解学习的意义,培养兴趣,掌握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争取多同教师打交道,同社会交往,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首先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老化周期急剧缩短,掌握全部或大部分知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所以培养学习能力,发展解决问题能力显得愈发重要,使自己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探索新知识,培养终身学习兴趣和能力。其次,大学生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活动。学习由高中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影响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除学习能力外,学习动机、情绪、个体的心理状态等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