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是18~25岁的青年,正处在人生中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其开始独立生活和工作,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意识发展成熟和确立的时期。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有继承性。同时,在认识自身和社会的关系中,也是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自我体验和控制、自我教育和锻炼处于发展、稳定并完善的关键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自我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与适应,随着知识与实践机会的增多,其自我认识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
1.自我认识向纵深发展。大学校园为青年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扩大信息量,加快成长的步伐。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一般问题,而且将自我意识的重点转移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等。如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外貌、身高、气质、性格及社会威信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能力与智力的认识等。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地深入发展,较其他青年更具有理性色彩。随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与推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自我与周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明确了自己在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也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
2.自我评价渐趋成熟。大学时期,学生普遍意识到自己需要独立地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因此,往往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总结等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评价自身优缺点,在自我评价中有较强的独立性,并从理性上辩证地看待和评价自己,以寻求合适的角色位置,这种逐渐成熟的自我评价,形成了相应的抱负和期望。
3.自我意识分化倾向更趋明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分化为:主观的我——理想的我;客观的我——现实的我。这两个自我的矛盾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地存在着。二者不断斗争,力图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协调一致,但这种再统一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的人产生了对自己的过高估价,盲目夸大自我的作用,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有的人降低了理想自我的层次,功利性趋向十分明显,如放弃专业学习去“下海”,过分热衷“电脑”、“外语”等热门专业而忽视自身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素养的培养等。
(二)自我体验不断发展
1.自我体验丰富、深刻。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明显提高,使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表现出丰富性、深刻性的特点。如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通过接触社会,了解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变化,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道德意识越来越浓了。
2.自我体验波动性大。大学生在情绪与情感方面还存在不稳定性,对事物所抱的态度和心理体验容易波动变化。一方面,在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中,自尊心占突出地位,表现为争强好胜,要求他人尊重,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涉及自尊的事情比较敏感且易做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指向的不稳定性,大学生在自我体验上表现出波动性大的特点,有的为一点小事就想不开,苦苦折磨自己,甚至自杀;有的缺乏自信,畏缩胆小。
3.自我体验的闭锁性与孤独感。在自我表现方面,大学生再也不像儿童那样坦率、天真和外露,他们可能会以含蓄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看法和态度;还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内心世界完全相反的情况。这增加了别人了解他们的困难,也使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随着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发展,会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境。
(三)自我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1.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大学生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要求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独立自主的意向强烈,一是表现在自我确立行为的目标和规划上,从依附性向独立性发展。主观上他们普遍有一种成人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客观上新的环境要求他们做出相应调整,适应新生活,这就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欲与被承认欲,尽快学会独立生活。二是表现在执行行为的指向上,由盲目性向自主性发展。丰富的社会视角,活跃的环境,加强了大学生对自我选择的迫切性,萌生了强烈的自我完善的求动与有为心态,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据行动过程中所反馈的信息调整原来的行动目标与方法的能力。
2.自我意识具有自律性。随着大学生自我评价思维的日益成熟,他们开始从他律阶段逐渐向自律阶段转化,道德义务感开始起作用,开始对正确的行为感到“问心无愧”,对不正确的行为感到不安而克制,但这种自律性常受到环境和心理的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大。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发展,构成了大学生具有时代特征的自我意识状态。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的前提与基础,自我体验又可成为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的动力,自我调控增强自我认识,加深自我体验。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健康的自我体验,发展良好的自我调控,才能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下,通过自我的主观努力形成的。自我发展的历程又是一个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双向互动的过程。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迅速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还在不断发展中,受当前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可能出现一些偏差。
(一)自卑。这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个体总是把目光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遇事逃避、退缩或过分补偿,拒绝接纳自我或摧残自己,处处与自己为敌。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的自我去实现理想的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的自我,趋同现实的自我,其结果是更为自卑。有关资料表明,有自卑体验的大学生占28%左右。他们有的认为自己其貌不扬,担心被人歧视;有的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担心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虚荣。这是个体追求虚表荣誉,以期获得尊重的心理行为。尊重的需要是一个人正常的要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好虚荣者只注重客观自我,忽视现实自我,为了得到一个较好的投射自我,他们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而是利用撒谎、投机、作假等办法求得尊重与承认。
(三)自负。这是个体自我膨胀,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明显提高,自我体验较为深刻,自我调控明显增强。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他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有着较强的自信,这无疑是很好的情绪品质。但有的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的追求,往往因与现实自我有较大差距,而出现较大失败,严重的可能出现心理行为障碍。
(四)逆反。这是个体以施展自我形象、强调个人意志为目的,自我调控独立性过强的非理性表现。逆反的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寻求自我肯定,为了抵御在他们看来压抑自我的外在力量,保护正在形成的自我。大学生自我调控的独立意向具有双向性,一方面独立意识的加强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作好准备,另一方面常因不能确切地把握反抗而表现为独立性过强。如对正面教育和宣传教育表现出一种怀疑、不认同的态度,对社会、人生和个人前途显出玩世不恭的态度。
(五)任性。这是个体过分注重和强调自我,忽视自己与周围的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而出现自我意识缺陷。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增加,大多顺境成长,缺少挫折体验,常常过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客观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冷静思考和分析,造成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和谐。如在处理事情时,单从个人好恶出发,只凭一时意气用事,被不良情绪所左右等。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种因素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系。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一)主观因素
1.个体生理因素。大学生自身生理状况影响到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对自身生理状况认可的人能自我接纳,正确地评价自己,引起和促进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反之,则易出现现实自我、客观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与斗争,引起消极的自我意识,甚至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长得不漂亮或个子矮,是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碍,因而自卑、敏感、孤僻,甚至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这是对自身形象不予认可带来的自我意识问题。有的大学生身体状况不佳,不是积极地治疗,而是埋怨上天不公平,自怨自艾,甚至轻生,这是因不能正视生理状况而出现心理问题。
2.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成分。认识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前提和基础,情绪情感在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个体的愿望与体验,并制约和调节着个体的行动。意志以认识、情绪情感为前提和动力,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入,并控制着情绪情感的方向与力量,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总体看来,大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智力的核心成分——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发展,这使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使他们认识事物的水平极大提高,也使他们能更好地反思自我,了解自我,走向成熟。作为个体,如果能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个客观、全面、明确的认识,正确的评价自己,细致地观察事物,他就能做出有效、可行的行动计划,并在计划执行中以坚强的意志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信、自豪、成就感等积极的情感,同时对自己的智力、能力、知识等各方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得到了健康的发展。相反,一个大学生若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在同他人的交往中进行社会学习逐步得到的,他人的言论、行为甚至思想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可低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成员的自我意识和表率作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自我认可、自我信任、自我表率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也影响到子女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家庭成员,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树立一个自信、自强、自立的榜样,容易让大学生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以此作为其自我意识发展的良好开端。父母对待子女的正确而良好的态度,能让大学生体验到肯定与满足等积极的情感,并促使他们发展良好的意志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2)父母的教育方式。好的教育方式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其自我意识逐步得到完善。如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子女间是一种朋友的关系,父母能引导子女独立、自主、合作,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子女长大后常表现为自信、自强、自主,情绪稳定,团结协作精神好、自控能力强。而溺爱型家庭里的子女,往往成人后依赖性强、任性、自私、情绪不稳定。
(3)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氛围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一个充满关爱、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间亲密友好的良好关系,能使个体形成较好的个性品质,自我意识得到较好发展。反之,若一个家庭缺少关爱,成员间冷漠、嫉妒,容易使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冷漠、自尊受挫。
2.学校因素。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独立生活与学习,学校对其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集体因素。包括学校和系(班)集体两个方面。高等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对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有益。系(班)集体在进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特色,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也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较强的制约作用,积极影响着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会对学校和系(班)产生归属感,并自觉地按这个集体的要求进行自我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集体的支持或强化,增强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时个体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个人因素。主要指教师、同学以及非正式群体的朋友。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并且在人格上独具魅力,他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为大学生树立自我评价的榜样,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唤起大学生的自尊、自重、自强的良好体验。同学、朋友间的良好关系及同学、朋友个人的典范作用,为大学生找到了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这种个人因素带有很大的心理暗示性,加上同龄人的共同特点,因而,自我意识发展的目标追求、水平提高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从而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积累与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社会文化从个体掌握语言文字开始,就时刻在对我们产生作用。
(1)文化观念。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文化观念的更新,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个体自我意识得到了增强。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佼佼者,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已走出主观盲目和个人崇拜封闭的圈子,在认识社会、改造世界的同时,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使自我意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信息传媒。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传递方式多样化,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着不小的影响。网络社会的形成,让人们对大学生的成长喜忧参半。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快捷、便利,有利于大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社会,获取信息,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网络成瘾症的出现和网络虚拟性带给人的不确定性,加上自我闭锁,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善于学习,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