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修订本)
1.6.1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马克斯韦尔·马尔兹(MaxwellMaltz)(美)曾指出:“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每人都有一幅自我的‘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我们也常自问:我是个怎样的人?别人如何看我?我应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通俗地说,这些就叫做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自我意识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一)定义。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指个体对自己及其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具体来说,它包含了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正因为如此,诸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身高的了解,对自己能力、性格等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融洽程度和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和理解,都是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

(二)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自我意识也像人的全部意识一样,其表现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等问题,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意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范畴,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等心理成分。其中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的判断和评论。它对个体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尤为重要。

自我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我目前实际状况的看法与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躯体、行为、人格、角色特点的认识。它是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观性强。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像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现实自我与投射自我间常有距离。当距离加大时,个体便会感到自己不为人所理解。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立场出发构建将来要达到的理想标准,它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考系。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它是指个体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所持的态度,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自豪、成就感、义务感、自我效能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不同的自我体验反映了评价结果与个体需要之间的不同满足关系。

3.自我调控。自我调控主要涉及“我应当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它集中体现了自我意识在改造主体和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主观能动作用,包括自主、自立、自强、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心理成分。其中自我控制是最集中的调节手段,也是个体是否具备自制自控良好心理品质和主动积极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功能表现。

上述三种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等诸成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一直贯穿在人的一生中。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意识、社会的自我意识和心理的自我意识。

(一)生理的自我意识阶段(1~3岁)。这个阶段也称“自我中心期”,主要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1岁的儿童能把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但不能把自己这个主体与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但只把它作为自己的代号,然后才慢慢掌握代名词“我”、“你”,完成自我意识的一个质的变化。3岁的儿童开始表现出有自己的主张,在心理上出现羞耻心和嫉妒心等,生理自我意识基本成熟。

(二)社会的自我意识阶段(3~13、14岁)。主要表现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一般从3岁开始到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先是通过游戏学习角色与角色关系,而后在学校接受教育。在社会化进程中,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愿望与体验,同时还能作一些对自己行为方式、情感、意志、能力及地位、作用等的自我评价,不断增强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要求。

(三)心理的自我意识阶段(14、15~24、25岁)。初步形成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一般指青春期开始后10年为自我意识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急剧而重大的变化,如性意识觉醒、身体外形的变化、抽象思维能力和想像力极大提高等。这个阶段个体逐渐脱离对成年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观点和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注重对自我的内省与评价,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自我概念逐渐形成。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

三、自我意识的特征

(一)社会性。从个体发展看,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不是抽象的主观好恶情感所致,而是依赖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个体依据与人交往中的观察所得,形成一定的心理模式,作为评价和改进的一个标准。同时,自我意识的内容也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反映。个体自我需要的实现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才有可能。因此,自我意识具有较强的社会制约性。

(二)能动性。自我意识在加深个体对自我认识的同时,还能调控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按照自我定义不断完善自己。当个体总感到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活动时,他就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而自我意识正是使个体不断提高对自我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并发展其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三)自觉性。自我意识使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使心理活动处于自觉的状态。自我意识的这一特征使个体能认识、评价、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成为积极能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