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生的气质
一、气质概述
心理学所指的气质可以理解为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确切地说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以及心理指向性等特点。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心理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活动指向性,是指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印象,或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气质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个“禀性”指的就是气质。气质是人脑的机能,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的关系特别密切。实践证明,年龄越小,气质的表现越明显,气质的各种特征看得越清楚。小孩的遗传素质越接近,气质的表现也越接近。例如,对具有相同遗传特性的同卵双生儿的研究证明,把两个同卵双生儿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下培养,结果他们的气质比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异卵双生儿相似得多,而且在长时期内没有发现有显著差别。可见,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相对稳定性。
气质的特性,在一定限度内,由于生活和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影响,也可以发生一定的变化。实践证明,遗传对气质的影响有随人的年龄增长而减弱的趋势,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
二、气质类型
(一)划分气质类型的指标。气质是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动力特征包括以下六个因素。
1.感受性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的高低称为感受性。人的感受性存在着个体差异。
2.耐受性指个体在经受外界刺激作用时,表现在时间和强度上的承受能力,以及在这些刺激下个体的心理状态。
3.反应的敏捷性即不同心理的反应速度。如动作速度、言语速度、思维、记忆速度以及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
4.可塑性和刻板性即对环境变化适应的难易程度和灵活程度。
5.倾向性指反应主要是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心世界。
6.情绪的兴奋性主要指情绪兴奋性的强弱和情绪向外表现的强烈程度。
上述各心理指标的不同结合,便构成各种气质类型。
(二)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人们在传统上把气质分成四种类型。在这四种类型中,可以找到气质类型的上述各种心理指标。
1.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属于斗士类型。这种人感受性较弱,反应性、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外向、刻板、不灵活。他们的行为表现常常是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在言语、表情、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燃烧的热情表现。在克服困难上有不可遏止和坚忍不拔的劲头。这类大学生有主见,行为果断,喜欢指挥别人,认定目标就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但常常急于求成,学习和工作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能以极大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一旦精力消耗殆尽,便会失去信心以致心灰意冷。
该类型的人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可能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热情和独创精神。在不良环境影响下,他们可能缺乏自制力,呈现粗暴、急躁、易生气、爱激动等不良品质。
2.多血质又称活泼型,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这种类型具有很强的反应性、兴奋性、灵活性和可塑性。反应速度快,感受性较弱。这类大学生在行为上可看出他们性情活泼热情,行为敏捷,善于交际,适应能力强,容易与人相处,在群体中常能机智地摆脱困境;在学习和工作上肯动脑筋,主意多,不喜欢机械、呆板的活动和工作;热爱集体,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对外界事物兴趣广泛。然而,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感情支配且感情也不深刻;兴趣和意向不稳定,容易浮躁,见异思迁。
在良好的教育下,多血质的人可以培养出高度的集体主义情感,对学习、劳动、社会生活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在不良教育下,可能表现出轻率、疏忽大意、散漫以及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等不良行为和态度。
3.粘液质又称安静型。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他们的感受性和反应性弱,主动性却较强;不灵活,可塑性差;情绪兴奋弱,安静,稳重,反应速度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善于忍耐。这类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是缓慢、沉着、镇静、有自制力、有耐心、刻板、内向。与人交往时,态度适度,不卑不亢,不爱抛头露面和作空泛的清谈;做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情绪平稳,不轻易流露内心的真情实感。但他们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喜欢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在正确教育下,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勤勉、细心、实事求是、坚毅等特性。在不良影响下,则可能发展为委靡、迟钝、消极、怠惰以及对人甚至对自己都漠不关心、冷漠等特性。
4.抑郁质又称弱型。属呆板而羞涩的类型。这种人感受性很强,往往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事而动感情。反应性、主动性都很弱。刻板、内向。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不善交际。这类大学生在生理上难以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他们的行为表现孤僻,喜欢独处,避免同陌生的、刚认识的人交往,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而不愿向别人诉说。在新的情况下容易感到惶惑不安,在强烈和紧张的激情下容易疲劳,在习惯的环境下表现很安静,动作迟缓、软弱。具有高度情绪易感性,情感体验方式少,但体验深刻、强烈、持久且不外露,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在困难面前常常表现出怯懦、自卑和优柔寡断。
这种人在如意的环境下,在友爱的集体里,可以表现出温顺、委婉、细致、敏感、坚定,能克服困难,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质。在不利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伤感、沮丧、忧郁、神经过敏、深沉、悲观、怯懦、孤僻、优柔寡断。他们常常病态地体验到各种委屈的情绪。
A.H.达威多娃的研究表明,同是看戏迟到,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其言行表现各不相同。胆汁质的人,可能跟检票员争执起来,急于想进入剧场。他分辩说:剧场的钟走得太快了,他不会影响别人,打算推开检票员跑到自己座位上去。多血质的人,知道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入剧场,就通过没人注意的侧厅跑到自己的座位上。粘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进场,就想:“第一场可能不太精彩,我还是去小卖部等一等,等幕间休息再进去吧。”抑郁质的人,会想:“我总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剧场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在幼儿和小学生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四种气质类型。在大学生中,只有少数人分属这四种基本类型,多数人属于中间型或混合性。所以在判断人的气质时,不要简单地划归某一基本类型。
三、气质的生理机制
关于气质的生理机制,几千年来有许多哲学家、医学家在进行探讨,提出过许多学说。如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气质的体液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和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等先后提出气质与体形有关的理论;日本和一些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气质与血型有关;柏尔曼等人提出的气质的激素说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巴斯提出的气质的活动特性说等。以上各种气质的理论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气质的生理心理机制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及其学生从神经动力学水平探索了有关人的气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提出了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从而为解决人的气质的生理机制开创了有效途径。
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决定气质特点有三个最主要的神经系统特性:(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即神经细胞接受强烈刺激的能力或持久工作的能力和耐受力;(2)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即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均势或优势;(3)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即兴奋和抑制相互转换的速度。这三种特性与整个神经系统一样,执行着一种生物学功能,保持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过程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就形成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并且相当于四种气质类型(见下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巴甫洛夫认为,以上四种类型也同样适用于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并可用它来解释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同时他还指出,以上只是概括的分类,实际上远不止于此,它们之间还有许多中间过渡类型。神经系统三种基本特性的组合除了质的不同外,还有量的不同。因此,世界上纯属某个单一类型气质的人在人群中并不占多数,大多数人属于两种或三种类型结合的混合型。他预言,除了这四种类型外,还应存在其他未知的神经系统特性和气质类型。
现在心理学家们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并不是一个东西。气质是心理现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现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为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的关系勾画了一个轮廓,对气质的实质作了科学的解释。五十年代之后,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理论。
四、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气质既然是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在速度、强度、变换性等动态方面的特点的综合,并贯穿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之中。而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表现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之中,那么,气质必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气质对实践活动的作用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从对气质类型特征的分析中,可明显看到各种气质类型既有可能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一面,也有可能向消极方向发展的一面。可见,气质本身并无“好坏”和“优劣”之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也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气质只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只赋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独特的色彩。一般来说,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本专业的专家,也可能一事无成;都可能成为德高望重的人,也可能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人民的人。据研究,大学的优等生中,四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他们都在学业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从过去的杰出人物中也可以看到他们极不相同的气质类型(见下表)。
四种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
(二)气质特征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虽然气质不起决定性作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发展水平,但并不是说它毫无作用。气质对人的活动效率、工作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某些实践领域中,考虑气质因素更为重要。因此,在职业选择、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中不能不考虑人的气质因素。
研究和实践表明,某些气质特征往往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那些特殊职业,对人的心理及其动力特点有特定的要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1988)调查显示: 88.37%的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属于多血质、胆汁质、胆汁质与多血质混合型;而空军地面参谋人员的81.64%的人属于粘液质、抑郁质、粘液质与抑郁质混合型。可见,职业与气质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来说,需要经受高度的身心紧张和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的工作,如飞行员、运动员、汽车驾驶员等,由具有多血质和胆汁质气质的人担任较为合适;而要求高度的精确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的工作,如资料员、实验员、牙科和外科医生等,对粘液质、抑郁质的人比较合适。所以,在选拔人才和职业训练中,应考虑人的气质类型差异,以利于发挥人之所长,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气质的各种特性之间可以起互补作用,如多血质的人注意力易转移,粘液质者可补偿其不足。然而,不同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效率的影响也不能绝对化,只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扬长避短,同样能做好工作。
(三)气质与教育和人际关系。气质特征为教育工作提供了因材施教的依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采用适合学生气质特点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才能使之在某种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建立优良的个性特征,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表明,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气质的消极方面可以被掩盖、被调节。因此,教师应教育每一个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方面,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
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是决定一个团体工作效能能否发挥的重要条件。前苏联一些心理学家探讨了人的气质类型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如鲁沙罗夫研究发现,在两个人的协同活动中,气质类型不同的两个人配合比气质相同的两个人配合取得的成绩更好。所以,在安排职工的过程中,应注意各种气质类型人员的适当搭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由于互补作用,比单纯的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一起工作所发挥的效率要高得多。在配备领导班子时,也应考虑到气质类型的互补,甚至婚恋也不例外。保加利亚的伦理学家瓦西列夫认为,爱情的气质组合简单地可归为三类:不利的爱情气质组合——相同气质组合;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的爱情气质组合——气质相近,但仍属不同气质(如:暴躁与活泼);最有利的爱情气质组合——不同气质组合。
五、气质的鉴定和测量
由于气质表现在行为方式中,因而就可以通过对行为特征的观察和了解而进行客观的研究。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行为表现“掩盖”真实气质面貌的现象,所以不能凭借对人的行为特征的一时一事的观察了解,就轻率地认定某人属于哪种气质类型,而应该通过综合运用观察、问卷、谈话、实验、个案调查以及心理测验等多种方法,收集材料,找出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的气质特征的表现,然后综合考察这些气质特征,这样才可以较好地了解一个人的气质类型。除此之外,还有条件反射法、量表测定法等。有关测量气质的量表,在国外有瑟斯顿气质量表等。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山西教科所张拓基、陈会昌编制的气质量表在国内运用得比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