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修订本)
1.2.3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与维护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与维护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发展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与维护显得非常必要与重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与维护便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和包括高校领导与管理人员、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在内的学校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更有责任并通过具体措施来保持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与维护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培养健全良好的个性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个性参与下实现的。不良的个性容易诱发心理疾病,而良好的个性对心理失调有“免疫”能力。大学生培养健全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人格境界,有益于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个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心理活动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包括个体的认知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兴趣素质、性格品质等等。大学生要保持与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注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事物,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同时能心胸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通过多种途径正确认识自我,并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做到自信、自尊、自重和自豪。

(三)培养宽广的胸怀,保持乐观情绪,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四)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珍惜学习机会,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并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发展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五)磨炼意志,迎难而上,培养良好意志品质。一方面,要有勇敢面对逆境的心理准备,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期望。

虽然大学生的个性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已基本定型,具有稳定性,但是,个性又具有可塑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教学活动、文体活动、人际交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教育活动,进一步培养和健全良好的个性。

二、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与生理卫生相对而言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知识是指有关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和工作适应能力,以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的学识和技术的总和。从保持与维护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大学生应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一)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大学生可通过自学、讲座、课堂教学和各种宣传媒介等途径,学习并掌握好心理卫生知识,它将有益于大学生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理论武器和导向。

(二)科学用脑,注意用脑卫生。大脑是人思维活动的物质器官,是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过度的疲劳、紧张或长时间的高度兴奋,都会引起脑功能失调。所以,科学用脑并注意用脑卫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张弛有序,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力减退。二是要注意营养健脑,以必要的营养来保证大脑正常工作所必须摄取的能量。三是对某些脑疾病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三)努力培养良好的性心理适应能力。大学生的性心理适应是大学生性心理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形成科学的性意识。这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通过了解性的自然属性,可消除对其的神秘感和羞耻感;正确认识性的社会属性,则可使人具有约束感和责任感,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二是合理调节性冲动。性冲动是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但多数大学生对此难以接受,往往自持否定、批判态度,常常强行自我压抑,甚至寻求不正常发泄途径,如性变态等。对此,应及时加以调节,即接受其自然性和合理性,主动将生理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文体活动中去;加强修养,提高道德素养,培养自制力;三是增进男女正常交往。正常的异性交往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性心理卫生。它可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达到性心理平衡。但要注意在异性交往中把握好各方面的“度”,如言语、行为、场合、时间,等等,做到文明礼貌,疏近相适,以通过异性交往优化性格,完善自我;四是避免性污染。即自觉抵制社会上和周围一些不良风气侵袭,如黄色书刊、淫秽物品等,多读好书,多参加有益活动。

(四)戒除不良嗜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不酗酒,不吸烟等。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证明,过量的饮酒和吸烟对身体是极为有害的,尤其是对大脑的刺激更为明显,它能麻痹脑神经和破坏脑细胞,干扰记忆,促进遗忘。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三、积极参加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课余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学术交流等。

课堂学习是一种系统严密、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搞好课内学习,才能使未来的创造具有坚实的基础,因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课堂学习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时间还是归学生自己支配的。在这些自由时间内,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从事哪些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通过课外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在该专业领域内最近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没有解决的问题,开阔自己的视野,从多种不同角度给自己以启发,从而使自己能对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是大学生成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生活或者说大学生对社会的理想化认识与社会现实之间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会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促进剂,也可能会成为大学生前进路上心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如果一个人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如何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经验,那么,他就会客观地认识这些差距,树立克服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心,把这种差距化作为自己前进的压力和动力。否则,他可能会丧失信心,被困难和挫折压倒,一蹶不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终将一事无成。

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文体活动,是大学生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个人如果封闭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不去参加任何文体活动,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会单调、乏味,甚至会连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间的交往都难以维持下去。在今天强调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大学生更应积极地参加各类文体活动,锻炼身体、培养能力、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大学生应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培养并健全良好的个性,发展业余爱好,发挥潜能,振奋精神,保持乐观情绪,维护身心健康。

四、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自我心理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活动来调节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达到保持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过程。自我心理调节是自我心理保健的核心,离开了自我调节,心理保健也就无从谈起。大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对克服某些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大学生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有:

(一)自我暗示法。指借助积极合理的言行,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方法。比如,面临失败和挫折时,可用“失败乃成功之母”来暗示和激励自己。

(二)合理宣泄法。指采取不危害他人、社会和自己的方式,将内心痛苦或怨恨发泄出来,以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使心理恢复正常的方法。如在极度痛苦悲伤时放声大哭,或诉诸纸端,或找亲朋好友“一吐为快”;或进行剧烈的劳动与体育运动;或通过听听音乐、看看幽默小说与杂志,转移注意。

(三)自我代偿法。指当自己某一需要不能满足时,通过别的途径满足需要,或改变原有目标,用另一种目标取代的方法。如长相平凡不出众的同学,可发奋学习,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当不了学生干部,可通过各种途径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弥补自尊和自信等。

(四)自我升华法。指将自己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或需要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需要,变消极心理和行为为积极心理和行为的方法。如,不少大学生把嫉妒升华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行为;把单相思转化为珍视友谊的情感等。

(五)幽默化解法。指自己在遇到挫折或处于尴尬处境时,用机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行为来化解困境,消除误会,减轻紧张气氛,放松情绪,达到维持心理平衡。如某校一女大学生上台演讲,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不慎绊倒在地,下面一阵哄笑,这位女学生迅速站起来说:“谢谢大家的掌声,都把我倾倒了。”全场掌声骤起,讲演顺利进行。

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

大学生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时,当自己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自己经过努力仍无法自拔、摆脱时,应大胆、积极、主动、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以减轻心理痛苦,避免心理失衡。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解决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发展性问题或障碍性问题),以维护和增进来访者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既可以开发潜能,促进自我发展,又可以缓解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人格。心理咨询具有教育、发展的功能以及保健与治疗的功能。它所涉及的范围广泛,除消除心理障碍外,还可以开发心理潜能,提供有关心理学知识等等。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有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等。它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增进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就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的,主要属于教育心理模式。学校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登门咨询(到心理咨询室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及团体咨询等等。学校心理咨询主要是对有轻微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此外,各地设有精神卫生中心,或精神病医院内设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心或门诊。医院的心理咨询服务属医学心理模式,主要是解决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在心理咨询机构和方式的选择上,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自身的心理疾病程度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当有心理困惑或较轻心理障碍时,大学生可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咨询服务;当有严重的神经症或精神病时,则最好到医院心理服务机构或专门的精神病医院寻求咨询和治疗。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过程中,须消除顾虑,详细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也可尽情倾诉宣泄内心的痛苦。同时,还要积极配合咨询人员。要树立信心,不能急于求成,要借助咨询人员的帮助,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去排解各种心理障碍,实现从他助走向自助,真正达到自我心理保健目的。

思考题:

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2.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规范有哪些?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4.试论述大学生保持与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