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规范
人的心理怎样才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肝功能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量化标准。尽管如此,许多心理学家依据某种规范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规范:
(一)统计学规范。它假设人的各项心理特质(如智力、乐群性)的测量值在人群中是呈正态分布的,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的测量值处于平均数附近,则此人在这方面是健康的、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的测量值偏离平均数,则此人在这方面是不健康的、异常的。
(二)生理学规范。此观点认为,正常人不应该存在变态的症状行为,所以心理行为变态都是某些精神疾病影响的结果,并在患者身上找到生理、生化、神经、遗传等器质原因。此标准较为客观、准确、可靠,但是适应范围较小。例如,现实中多数心理障碍和心理性精神疾病查不出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
(三)社会规范。它根据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法律、风俗等规范来划分心理的健康与不健康、常态与变态。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认可,就被认为是健康的、正常的;否则,就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异常的。
(四)机能水平规范。它假设健康时的心理机能是能够充分发挥的,水准也高,而病态时的心理机能偏低。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灵活行使和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全部机能,则此人心理健康,否则为心理不健康。并且认为,在评价个别或部分机能时,应把它置于整体机能中去考察和评价,关键是发挥其整体机能作用。
(五)生活适应规范。此观点认为,生活适应良好的个体就是健康的;适应困难、给社会或个人造成危害的就是异常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由于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规范不同,人们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就不一样。
(一)心理卫生联合会(WFMH)提出的标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具体地指明了心理健康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 4.在工作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提出的标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其具体标准为:(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三)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标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曾提出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具有恰当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在社会规范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坎布斯提出的标准。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使用。
(五)我国心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智商在85分以上;2.情绪情感积极稳定,心境良好;3.意志坚定自制,意志品质良好;4.人际关系协调和谐,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能力较强;5.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6.人格结构完整和谐;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普通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又要体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和他们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据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
(一)智力发展正常,且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智力是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它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正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良好的智力水平是大学生学业成功的必备心理基础和前提,是大学生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学习是大学生在学校中健康成长与发展的主导活动,大学生应具有健康的学习心理,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厌学、学习动机不足或学习过度焦虑、学习策略不当等是大学生学习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受到的各种心理危机。
(三)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与集体融为一体,与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四)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和肯定情绪总是占优势,虽然有时也会有悲、有忧、有愁、有怒等消极和否定情绪,但一般不会持续长久;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通过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败不馁;具有自制力和自控能力,能够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通过恰当方式宣泄不良情绪,总是感到压抑、焦虑、紧张,同时缺乏自制和自控能力,反复无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境良好,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内心总是充满着忧郁、焦虑、烦恼。
(五)意志坚定自制,意志品质良好。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遇事有一定的决断能力,凡事能持之以恒,对冲动有克制能力,对紧急事件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心理不健康者的意志品质较差,总是表现为两种极端状态,要么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固执己见;要么表现为犹豫不决、畏惧退缩、缺乏信心和决心。
(六)人格完整、和谐、统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思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适中和合理,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七)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那些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的行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