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修订本)
1.1.2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任务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任务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任务

(一)预防心理障碍和各种精神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日益增加,于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世界有4000多万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且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患者生活常常不能自理,严重损害了社会劳动力,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努力帮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应付各种精神压力所致的身心功能损害,促进人们的全面健康,使之愉快安定地生活。心理健康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心理疾病患者和心理缺陷的个体,而是面向全社会、全人类的各类个体和群体。通过咨询、指导和普及教育等有效形式,推行种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建立精神愉快和心理安定的生活模式,提出有效预防各种因精神压力所致身心功能危害的措施和方法,从而维护心理健康和确保身心全面健康,达到防病于未然。

(三)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大脑功效,高效能地完成各项社会职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维护心理健康是措施而非目的,目的是争取人人能够具备较完善的身心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础,心理健康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使人们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大脑功效,高效率地完成社会所赋予个体的各项职责。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一)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五大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整个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是核心。只有心理健康、个性完善的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活动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加上个人的主观努力以及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大学生是可以塑造良好心理素质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因此,作为国家未来栋梁培养之地的高校,肩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之重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完善的个性、坚强的意志、正常的情绪、挫折的承受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的成就动机。

(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呈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身体内各器官的发育达到了人生的鼎盛状态,但心理的发展仍处在希望与困惑同在,成熟与单纯交织,智慧与幼稚混合的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他们的心理朝着稳定、成熟、健全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发展中的困惑、疑虑,指导正确的应对措施,了解与监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把心理健康中的共性教育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学生的心身得到顺利发展。另外,对于少数存在个性偏差、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及其他形式的指导,使他们从挫折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恢复正常和自信,愉悦并且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对程度严重者可以通过行为矫正和心理治疗等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发现此类早期患者,及时安排专家诊断与治疗。应该指出,通过及时的帮助、指导与治疗,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恢复正常心身状态,重新适应学习与生活的。

(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自我心理保健能力是指在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下,主动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它,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实现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具体的指导,努力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自我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学会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顺应变化的环境,提高生活的效率和满意度,有效地发展和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