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修订本)
1.1.1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心理健康是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产生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内外很多专家曾做过深刻的探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一种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精神病学家门宁格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波蒙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即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所谓心理健康,它主要表现在:1.乐于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工作成就感;2.乐于与人交往,能够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常多于负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等)。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总是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即认识、情感、意志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

从心理健康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旨在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生活满意度。因此,心理健康的研究应遵循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心理疾病预防为辅的原则,具体内容为:

(一)健康人格教育。健康人格是生物进化赋予人的本性在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心理健康者,他们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并能容忍和认可;不沉溺于过去而是注重未来的目标。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过着有效率和高质量的生活。健康人格表现出人格的完整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心理健康就是要研究如何使人们了解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个性特征,了解健康人格的理论和特征,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克服自卑心理,避免心身疾病、心理变态和人格异常。

(二)环境适应教育。适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史就是一部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不断地适应与改造环境的历史。人的适应就是个体面对着现实生活的环境时做出身心调整,维持一种良好而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适应表现为积极的适应和消极的适应两种形式。积极的适应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消极的适应往往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环境适应教育,是研究如何帮助人们认识环境,及时调整身心,进行积极适应,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非常时期,必然面对种种的环境适应问题: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与考试的焦虑、择业的压力等,这些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大学生环境适应教育尤为重要。

(三)人际关系和谐教育。自然人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确立自我,完成个性发展;并且通过社会学习与社会同化,与社会的其他成员同化,实现人的社会化。人不仅仅是单个的人,而且是赖以人际之间关系而存在的人。人离不开群体,个人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对于周围人的适应。如果人际关系持久失调,不仅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同时还会造成种种心身疾病。因此,心理健康要研究如何帮助人们掌握进行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优化人际关系,以降低不良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乃至身心的损害。

(四)健康情绪教育。情绪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个体对外界刺激是否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体验渗透于人们的一切活动中。一般来讲,情绪是由刺激、认知、主观体验和行为反应几个方面组成的反应过程。情绪作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情绪障碍会造成人们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严重的还会使人的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神经症和身心疾病,甚至诱发精神病。因此,心理健康要研究如何帮助人们学会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积极的情绪,避免消极的不良情绪,努力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境,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五)心理咨询知识教育。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通过与来询者建立一种特殊的具有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协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克服成长障碍,发展个人潜能。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与自助”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摆脱有害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危害,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心理健康要研究如何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咨询的对象、内容、过程,纠正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使他们学会积极寻求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