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第五节 草 书

第五节 草 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大阶段。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的特点,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勾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勾连和左右勾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勾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代表人物有张芝、张旭、怀素等人。

一、草书的特点

1.传字大意一笔为书

草书尚速,而最速无过一笔,于是造成了视觉上的连环笔势,要说“一笔为书”,草书应是当之无愧的了,不止每一个字,甚至字与字间乃至通篇,都连绵相属。比如王献之《中秋帖》就最为典型。不过“一笔为书”,也不一定非像《中秋帖》那样的写法不可,也可随着提按感觉的增强,出现提笔空过,形成明断暗连的各种丰富用笔,更加体现出草书的魅力。

2.点画无界简中求简

草书中点可转为画,如《书谱》中四点水写作“一”。“前”字头上的两点水也变成了画。点画相连,省略了不少笔画,也就出现了以点代画的情况,如“谢”用竖点代替了言字旁等。

3.连绵跌宕虚实变化

草书点画多为曲势,好用使转笔法,忌横平竖直,行笔流畅。游丝牵引,虚实相生,连绵不断,数字好似一字,难分难解。

4.异体同形约定俗成

多用于字的偏旁部首,即以一种部首的草法,代替多种部首,这是草书的特有结字法,是借鉴了篆、隶、异体字的结构。

二、草书的用笔

孙过庭草书直接取法王羲之,而且是墨迹本,便于我们体会了解点、画和笔法动用及其变化。现将孙过庭《书谱》中的一些字作为例字加以讲解。

1.点

①一笔点:

img193

img194

互字的点为横写的点,谢字的点为竖写的点,其余均为斜写的点。其中云字的起笔和收笔都露出笔锋,今字的点收藏锋,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另外由于草书的书写特点之一是点画相连,省略了不少笔画,也就出现了以点代画的情况。例如谢字的言、惊字的灬,都被写成一点,十分简练。

②两笔点:

img195

“易”的两撇被写成两竖点,显得十分生动,两点之间相互揖让,第一点起笔出锋,收笔藏锋;第二点起收都出锋,互有变化。“小”的两个点虽然中间有竖画隔断,但都相互顾盼,笔断意连。“著”字的下面本是日字,但在这里用两个竖点来处理,恰与上面的草头两点相呼应,既省了笔画,又协调统一。

③三笔点:

img196

草书的笔画相连也体现在点的运用上。比如三点水连成一条竖画,也可以写成一点和向上挑的竖面,尾端向右上挑。学的三点写法是第一点单独写,后两点相连,但都相互呼应。峰字三点相连。但心字的写法比较开放,第一点露锋点成圆笔后,再转锋向右下过渡,稍稍停顿后再向右上挑,然后转锋,顿笔后向左边出锋收笔,整个过程既清楚,节奏又鲜明,形态也很好。

④四笔点:

总是以一横代替,如“点”字。

2.横

img197

草书的横画都不是很平的横,而且也不宜过长。写法往往根据字的结构而定。灵活变化,不拘一格。亦字的下半部用一横画所取代,点的下面四点和心字作底部时都是以横画代替心字的三点,但写法都不相同。“一”字起笔重按,而收笔较轻,形状像三角,“无”字的横画变化丰富。

3.竖

img198

草书因行笔速度较快,而且富于动感,因此,笔直的竖画在今草中不多,在狂草中更是极少。而中锋运笔的基本要求就是写竖画的也较少见。布字的长竖均为侧锋运笔,这从墨迹、线条的形态变化便可看出,起笔时笔锋都向左侧指,然后向右下转而左。“情”字是垂露,竖为弧形,到下端后回锋收笔,富于动感。“将”字的竖画起笔收笔均采用回锋转笔,两端都不露锋芒,线条又十分粗重,因此显得很沉着、强健,与右边纤细多变的笔画形成对比。

4.撇

img199

撇都各不相同,“人”字像箭头,“少”的飞白笔意如枯藤、树枝,“见”字如笔杆般直,“及”字的撇顿挫有力,收笔时上抛并带出横画,各有形质,富于变化。

5.捺

img200

①这三个字的捺笔均与上笔相连带,但收笔都又各有所别。如“又”字收笔为重顿后略出锋芒,“反”字藏锋不露,“处”字撇和捺使转连成一笔。真是随机应变,巧妙自如。

img201

②如“之”的捺笔为藏锋起笔,向下行笔时线条由粗而细,收笔时出锋,显得婀娜多变。“及”和“未”字的捺都处理为点,及为长点,未为短点,其长短变化均根据字的结构而定。可见,草书的一点一画,都是视需要而定,而不是任意涂抹的。

img202

③这三个字的走之均长捺,但都各不相同。如“迷”字的捺向下后转再回锋向上略挑,而“回”字则向下捺即急转行笔,直至该收笔时突然向上重挑出锋,颇似章草的走之。“道”字的捺很像蜗牛抬头,收笔处拐个小弯出锋,很显生动。

6.挑

img203

草书的挑笔也写法不一,有的连带,有的不连。如“折”、“挫”上下都与其他笔画相连接但“挫”字侧锋作挑。而“胜”字则成为向右上的挑点。

7.钩

img204

img205

①横钩

“雷”、“军”都是宝盖写法,也都上下连带。“雷”字藏锋起笔,出钩时为方笔,“军”字露锋起笔,轻提圆转出钩。

②竖钩

“未”为方笔钩,外角尖锐、有力。“同”字为圆笔钩,因字异形,变化灵活。

③戈钩

戈钩的处理形状也多种多样。“成”字的钩是较清楚、规范的。“代”字的钩则变为重重的捺笔,“识”字则把戈钩变成倒钩,向左上钩了。

④背抛钩

“己”和“风”的钩都差不多相同。幅度大,直向上挑,风流潇洒。

8.转折

img206

①转

“画”、“固”、“为”在转时笔画提按交代清楚,有轻有重;“内”字转得较快,都是圆笔转;“图”、“自”等字的转都是方圆相济、圆中寓方。“图”、“周”两字是转中带折,“图”是外方内圆,“周”字则是外圆内方。

②折

“行”的右上角是折笔,“书”的三个转角都是方折笔。

从以上点画用笔特点可以看出,草书的行笔切忌平涂直抹,线条过分均匀光滑,或书写速度一味求快而忽略了应有的转折、顿挫,形成平匀光滑的线条,显得字迹油滑、轻飘。反之,又要防止行笔过慢,线条臃肿肥大,显得肉乎乎的。这两种毛病,都使线条的质量不高,没有力度和变化,是草书行笔的大忌。

还要注意的是笔画的转折处,有的是圆转,即转角是圆的;有的是方转,即转角是方的;方圆并用的也有,如外方内圆或内方外圆,这就看对笔的掌握熟练程度了。方圆兼施是较好的,一篇字中不可全是圆转,可适当掺些方转,以增加骨力。

总之,草书的笔法是最丰富的,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笔、露笔、按笔、提笔、挫笔、搅转、翻笔等,是诸种书体中最集笔法大成的。因此,草书的笔法又是学习的关键,如果笔法不正确,也就不成其为草书了。

三、草书的结构

草书的结构原则是以删繁就简、连绵不断、笔断意连、书写便捷为目的。尽管历史上各家草书的结构不尽相同,但草法的规律却基本一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

1.点画相代删繁就简

在诸种书体中,楷书是最规范、最标准的书体,行书则比楷书自由,增加了笔画之间相连的游丝,但都省减了楷书中繁复和点画,而草书更为省减、简练,它的一画可以代替四个点,一笔可以成一个字,可见其省略的程度,而且,草书可以用一点代替一画,也可以用一画代替几点。有三种简化方法。

(1)意笔简化:如写“行”、“黄”、“益”、“尉”、“神”一类字,都是明显的写其大意,分别写作“img207”、“ img208”、“ img209”、“ img210”、“ img211”等。

(2)特型简化:有些字简化到了难于识别的程度。如“叔”、“愿”、“卿”、“交”等写作“ img212”、“ img213”、“ img214”、“ img215”。

(3)代用简化:多用于字的偏旁部首,即以一种部首的草法,代替多种部首,以归纳方式达到简化的目的。

如用“ img216”代替“大”“升”“火”“贝”等,

用“ img217”代替“欠”“页”“乡”“文”等,

用“ img218”代替“手”“方”“木”“片”“幸”等,

用“ img219”代替“月”“写”“马”“蜀”“曷”“吊”等,

用“ img220”代替“”“心”“竹”“臼”“阴”“斗”“卯”“口口”“己已”“ img221”等。

2.圆转连绵一气呵成

草书的主要笔法是使转,因此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它的线条多为圆弧形,加上游丝牵引其间,所以写出来圆圈较多,加上行笔流畅舒展,一笔甚至可以写好几个字,有时写下来就圈圈相套,一气呵成,如张旭的《古诗四帖》。

img222

古诗四贴

3.气势贯通挪腾变化

由于草书的气势体现在一整篇上,对每个字的位置和重心都不一定要对直和平稳,只要气势到了,上下有所呼应,整个看起来浑然一体也就可以了。因此,有时字的挪腾很厉害,并不是上下对齐,而且字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些字单独看是倾斜的,重心似乎不稳,但从整篇看则是均衡、稳定的。因此,草书从欣赏到创作,尤其是大草,都要从整篇出发,照顾全局。

四、名帖赏析

img223

肚痛帖

《肚痛帖》张旭书,高41厘米,宽34厘米。此石为北宋嘉由三年(1058年)摹刻。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张旭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精工楷书、草书,尤以草书称著。他的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img224

自叙帖

img225

书谱

《自叙帖》怀素代表作,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其书神采动人,气势跌宕,狂佯恣肆,变幻莫测而又浑然一体的笔法,表明他的艺术造诣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士曰:“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李侍御丹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癫,谁曰不可!”

《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年),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两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朱履贞:“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

《真草千字文》有三个版本,一是真迹本,此版本流传至日本,为明治初年谷如意所藏,现藏小川家。二是关中本(刻本),此版本西安碑林里有,与真迹本的格式一样,每行10字,含标题共为202行,最后是薛嗣昌写的跋文15行。据该跋文称,此版本是根据大观己丑年(1109年)长安崔氏所藏真迹在漕司南厅刻成的。三是宝墨轩本(刻本),此版本明朝末期写成,笔锋清晰,掉字较多,风格亦与前二本相异。敦煌还发现了蒋善进临本残卷。由于《千字文》本身就是蒙学课本,智永以研习、继承、弘扬先祖书法技艺、风格、精神为目的,以平和的心态,穷毕生精力,在临习王羲之正书集字千字文的基础上,集王羲之草书字,写出了正草对照的《真草千字文》,每个字都中规中矩,笔法精熟,专心致志,不激不厉,全帖格调高雅,稳重而又果断,无一处拖泥带水,字落落大方和丰满,可以看出智永的生存状态,这种从容平淡的风格难能可贵。

img226

真草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