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第七节 清代书法

第七节 清代书法

清代是封建社会的最后时期,到辛亥革命为止,历时二百七十多年。清书法的成就特别辉煌,清中叶,碑学兴起,篆、隶、魏碑均超越了前代,开创了一代书风。从整体上表现出的是被称为“尚质”的风格趋向。

晚明清初时,人们遂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钟王以前的书体之中,使那种汉魏以来寂寥已久的文字领域,在这特定的时刻骤然间繁荣起来,篆隶之风大盛。所谓的“尚质”,正是崇古之朴拙之质。也因之清朝成为书法的集大成期,历代的各种文字、书体都得到了重振与复兴并颇具成果。

清初书家多为由明代遗民,如王铎、傅山、朱耷、石涛、王澍、金农、黄慎、张照、郑燮等。

朱耷,别号何园、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后裔,楷、行、草书都从篆书中取法,笔迹圆厚,粗细均匀,一反二王一脉作风,个性鲜明。作为书家的同时,朱耷更是画史上一代巨匠,对今天的中国画发展仍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王澍,字若林或若霖、筠林,号虚舟。江苏金坛人。康熙壬辰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善篆书,并参合古今,提出了篆书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瘦乃劲,圆乃庾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他的观点对篆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司农、稽留山民,浙江钱塘人。善于隶,将两晋“二爨”融入汉隶,风格别致,甚有品位,人称漆书。其在绘画领域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图53)

img54

图53 广陵旅舍之作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曾任山东潍县知县。与金农同为“八怪”之一。书法结体的意态取宋人倚斜开张之势,而结字方式则综合篆、隶、草、楷的写法,形成非篆非隶,非草非楷的“板桥体”(杂体)。但视觉效果和谐,笔意连贯,自成一家。(图54)

img55

图54 自书诗

清代中期的乾嘉道咸四代,是清代书法的重要时期,对于文事的有意推崇,使善书者多能得到宫廷重用(如高士奇便是因能书而身居要职的),这样的氛围,无疑对书家有一种诱惑或刺激,出现了像邓石如、伊秉绶那样的篆隶大家。

中期书坛主要人物有: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钱沣、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等。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东阁大学士刘统之子,官至宰相。书法为乾嘉四大家(翁方纲、铁保、永瑆)之首。早年师赵孟頫、董其昌,中年师颜鲁公、苏轼,晚年上溯北朝碑版。作品因墨饱浓重,笔致厚实沉雄,含锋藏迹,得钟繇朴茂之格,大智若愚,品味甚高。如作品《苏轼次韵许遵诗卷》就是其典型书风。(图55)

img56

图55 元人绝句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官至云南临安知府。十二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图56)

img57

图56 待月之作

钱沣,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辛卯年进士,官至湖南学政等职。自幼酷好书法,性情直厚。书法主师颜真卿,后兼学欧、褚等书家,形成自家面貌。书法有着强烈的颜体风致而自有发展,集颜字用笔、结体、章法的朴拙、方整、宽厚之美并加以强化,格调高雅,名重当世。由于钱沣对颜字研究的深入,后世学颜者多能先得益于钱沣的书法作品。

邓石如,本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精于印学,善于篆隶,为有清一代碑学的巨擘。

邓石如对篆学研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其自云:“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芝罘》、《泰山》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式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邓石如一变“二李”之玉筋篆,而以隶法入篆,打破了“二李”立定的金科玉律,开创了清代篆书的新风尚。使篆书风气更为普及,康有为曾说:“完白即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可见邓石如影响之巨大。至今人,习篆者也必拟师其迹。(图57)

img58

图57 唐诗集句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人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进士。知惠州、扬州等府,颇有政绩。诗文书画皆其所长,隶书最为著名,其隶法直承汉人。有《张迁》、《礼器》等碑的明显影响,同时还融入篆书的笔调,加之颜鲁公楷、行之法。一去隶书“蚕头”、“雁尾”旧习,放笔直过。横平竖直立体,撇捺笔画造势,境界高迈非凡,使清代隶书达到顶峰。伊秉绶也善行草,尤得颜真卿《蔡明远帖》法,另具一格。入清以后,书家墨迹传世量大。(图58)

img59

图58 伊秉绶隶书联

至晚清,书法表现出了更为鲜明的风尚。为了摆脱帖学近千年的统治,再加之书坛上仍然存在的“台阁体”现象,包世臣、阮元、康有为均大力提倡碑学,崇碑思想左右了当时的书坛。也产生了何绍基、赵之谦、杨沂孙、翁同和、吴大征、吴昌硕等一批著名书家。

包世臣,字诚伯,号慎伯,倦翁,安徽泾县人。嘉庆三十年(1826年)举人,官江西新渝知县。包世臣书法有时名,但其重要地位还在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他曾先后与阮元、康有为倡导碑学。著作《艺舟双揖》中提出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各体皆工,以行草著称,为晚清碑学大师,并将碑帖熔为一炉。书法具有特别的个性,一眼可识,对后人颇有影响。(图59)

img60

图59 七言联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仁阁大学士,谥文达。阮元对书法的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南北书派论》。即将晋、宋、齐、梁、陈划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划为北派。其祖承关系是:南北派皆祖钟繇、卫瓘而后分道。南派为“二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一脉。北派为索靖、崔悦、卢谌、高遵、沈复、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欧阳询、褚遂良一脉。南派是江左风流,风格流放妍妙。长于尺牍,趋流畅便易,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至后来因唐太宗尚王羲之书,北派逐渐衰微,而使王氏一家兼掩南北。加之《阁帖》的兴起,北派更是再难复振。阮元的这些观点,虽多有争议,但总体上说是极有见地的。

赵之谦,字沩叔,又号梅庵,浙江会稽人,咸丰时举人,仕途不显,官七品知县。书法占据清代重要位置,金石书画无不精湛。其成就是碑学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学北碑书迹。曾研习《张猛龙》、《郑文公》、《龙门二十品》、《瘗鹤铭》等碑,用心甚勤,终成自家面目。书风朴质纯正,对后来学碑者启发很大。(图60)

img61

图60 节录史游急就章

吴昌硕,初名俊、俊卿,中年后更字昌硕,此外还有老缶、大聋等别号,今浙江湖州安吉人。诗书画印无不精。长期研究《石鼓文》,自唐以来,写篆者少,写《石鼓文》更为鲜见。吴昌硕的成就,唤起了人们对《石鼓文》书法的广泛关注。另外吴昌硕还以篆隶法作狂草,独辟蹊径,个性鲜明。他的探索给现代书坛带来了巨大影响,为现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位艺术创见极高的大师。(图61)

img62

图61 临石鼓文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明夷、长素等。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经学、诗文、书法都很精通,可称作晚清书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清代书法与理论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书法从六朝法度中脱化而来,体势开张,用笔沉厚苦涩,富于魅力。还将北碑法作行草,风格独具。在包世臣《艺舟双楫》基础上著有《广艺舟双楫》,成为中国书法理论的名著。他所提出的倡碑观点,对一个时代的整体书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图62)

img63

图62 五言联

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自夏至清,中国一以贯之的帝王时代宣告结束。清一代以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朝,在书法艺术上完成了他终结旧时代而集之大成的历史任务。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社会形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