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第五节 宋、金、元书法

第五节 宋、金、元书法

宋代书法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是:一、宋立国之初,书坛已显现复归晋人的风气;二、宋代优遇文人最厚,养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三、宋人重意趣,不喜作规矩较严的楷书,行草受到宋人的青睐,成为宋代书法中成就最高者。四、是书史上“贴学”的正式形成期。

两宋,人们便认为没有必要再纠缠在唐人已解决的问题上了,于是开始另一向度的研究,这便是所谓的“宋人尚意”,即书法艺术与人之精神关系的探索。

实际上远在书风“尚韵”的晋代,书家就已有过这方面的尝试,唐人颜鲁公、张旭、怀素曾表现了对法度捆束的抗争,开始了情绪宣泄于书写过程的“妄行”。但这没有构成有唐一代的主流,至宋代,才放开了手脚,进行广泛的探究。“宋四家”中,除蔡襄稍逊外,都表现出这一明确的指向。

宋人书法“尚意”,由于行草书与情感的放纵更能达成默契,重行草书。宋代书家,与前朝书家有一个最显著的不同,便是诗文书画集于一身,造成书家在性格气质上有了重大变化,普遍将自己在诗画领域的探究、主张默化到对书法艺术的观念上。像苏轼、黄山谷、米芾等都是这样,进而他们的主张,也就影响及整个时代,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总体风貌。宋代还是一个对前代书法第一次完整地进行总结整理的时期。宋代宗淳化三年(992年)选三馆书即汉代张芝、崔爱、魏钟繇,晋时王羲之、王献之、庾亮,唐朝唐太宗、唐玄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怀仁等人书法藏淳化阁,并诏王著合南唐《建业帖》摹刻于禁中,名为《淳化秘阁法帖》。对书艺起到了一定的传播作用。

宋初的书家有徐铉、郭忠恕、冯吉、姚铉等人。而李建中是代表,有唐人徐浩风格,善于行书、籀、篆、隶、八分。行书尤佳,自家风貌极强,其用笔厚实,很像颜书《祭侄文稿》,但结体意趣则迥然不同,稳中求奇,耐人寻味。

北宋书坛的典型代表还要算苏、黄、米、蔡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卒谥文忠。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无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及书画理论,都在相应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位才华横溢的天才。黄庭坚论东坡书时说:“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浩。至于酒酣放浪,意忘工拙时,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李邕)。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苏轼也自信地说:“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虽不及晋人,至唐薛、褚、颜、柳,仿佛近之。”苏轼主张学书者要勤于读,学识充盈,书法自有进益。否则只知苦练,终会徒劳。其有诗云道:“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些观点都极有见地。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诗。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图37)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

img38

图37 中山松醪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年间进士,与苏轼命运有相似之处,一生仕途多艰,时升时贬,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黄山谷也是一位宋代著名诗人,与苏轼并称。书法上亦可同列而论,尤善行草。其作楷也带行法,受苏轼侧险取势影响,而更为纵横奇绝。用笔取篆意而能灵动,结体不拘小节茂密爽朗,雄劲奇崛,书风以其豁达的心胸相形,非狭心阻肠者可求。

尝言:“余极喜颜鲁尘书,时时意想为之,笔下似有风气,然不逮子瞻远甚。”黄庭坚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岵》、《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图38)、《经伏波神祠》、《跋苏轼黄州寒食诗》等。

img39

图38 诸上座帖

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世居太原,后迁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襄阳”、“米南宫”,因举止癫狂又称“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在宋四家中,米应是最突出一位。他曾对传统书法下过很大的苦功,据传他所临古人之书,达到乱真难辩的程度。不过他的书法却极具自家面目。

米芾平素生活与时人不同,喜服唐人衣冠,爱洁成癖,风神萧散,言辞清畅。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米芾见后大喜:“此足以当吾拜!”因整衣冠为拜,口称‘石兄’,故人称米芾为‘米颠’。”所至之处,人皆聚观之。米芾作品有《苕溪诗帖》、《多景楼诗帖》、《向太后挽辞》、《蜀素帖》(图39)、《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等。米芾还善于绘事,其山水画在历史上亦占有地位,创有米点画法,迥殊前人,对后世影响不小。

img40

图39 蜀素帖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枫亭人,一生为政清廉,忠国惠民,官至端明殿学士,著有《荔枝谱》、《茶录》等巨著。他的书法,据《端明蔡公》载:蔡襄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并列“宋四大家”。他的书法学颜真卿,继而学褚遂良、虞世南,并师法晋人。楷书端庄沉着,圆润姿媚,结体缜密,宽绰适度,行草书参用了飞白法、虚实相间,浓淡得宜,提按顿挫运用自如,转折轻健,笔致飘逸。他在当时得古人之法,又不限门户,博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直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欧阳修评蔡襄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其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见图40)

img41

图40 蔡襄尺牍

宋代的书家还很多,诸如赵佶、蔡京、蔡卞、文同、秦观、陆游、米友仁、张即之、石曼卿、苏舜钦之流。

辽、金、西夏及元代,都为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辽、金、元都曾与两宋先后并存。由于各族统治者都积极融合并吸取汉文化,书法还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元代书法是宋代书法的继续,又是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开秀逸苍润书风。出现了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杨维桢等书法大家,并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所谓“元明尚态”。

赵孟頫,字子昂,自号松雪、水晶宫道人。宋宗室秦王德芳之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入元后,因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由程钜推荐,出仕新朝,得到皇室重用与信任,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文敏。赵孟頫书法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中国书法史上几位屈指可数的人物。赵氏楷书称为赵体。其天资过人,学养极深。他反对宋人“粗糙、散漫”的作风,而渴望重树晋唐人的风致,倡导复古,使元代书风为之一变。从赵孟頫的书法实迹来看,他万法俱精,各体兼善,若论古法,堪称一流,而于自家面目之上,用笔的严谨度还是大有解散,不似晋唐人法度之森严,《胆巴碑》(图41)及《妙严寺记》都能看到这一点,故不能不说在复古的同时,仍有宋人的成就在里面。赵书的这种状态,也是以赵氏为首的元代书风的共同特点,而元书的这种境遇,正是“尚态”之所从出。

img42

图41 胆巴碑

据载,赵孟頫学书,初受宋高宗赵构的影响,中年学钟王,晚年学李邕,还广涉智永、颜鲁公、柳公权、徐浩等人。在《兰亭序》及智永《千字文》上下的工夫,更是“数百本”,“尽五百纸”。实为勤研前人成就之楷模。赵孟頫书作极富,有《汲黯传》、《洛神赋》(图42)、《仇锷墓志》、《烟江叠嶂诗》、《六体千字文》、《题画诗》等。

img43

图42 洛神赋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别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自称“箕子之裔”。渔阳(今北京)人,官至太常典簿等职,与赵孟頫交好,善于用秃笔体势近颜真卿,行草最为著名。和赵氏一道托古改制。传世作品有小楷《老子道德经卷》上卷,大楷《麻徵君透光古镜歌》卷,行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御史箴》、《诗赞》、《苏轼海棠诗》卷(图43)等。

img44

图43 苏轼海棠诗卷

邓文原,字善之、匪石,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入元官至翰林学士。善正行草,特别是研习者甚少的章草,得皇家遗韵,有力地支持了复古风尚。作品有章草《急就篇》卷等。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又号抱遗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1327年)进士。杨维桢善行草书,其风格雄强、野劲,极有才华。章法错落,笔法重提按,别具一格,清代的画家兼书家石涛、郑燮受其影响。作品有《鬻字窝铭》、《梦游海棠城记》等。

元代著名的书家还有冯子振、吾邱衍、倪赞、柯九思、萨都剌、方从义等人,他们均具有自家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