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明中国戏曲史
1.10.5 第五节 “四大名旦”与京剧的鼎盛繁荣

第五节 “四大名旦”与京剧的鼎盛繁荣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此进入京剧的鼎盛期。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

一、“四大名旦”的舞台光华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和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开创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文武全能的深厚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5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梅兰芳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了梅派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风格。

梅派传人有: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杨荣环等,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近年梅葆玖传艺于胡文阁,应是梅派最新传人。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享年76岁。

尚派的唱腔特点是: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于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孙荣蕙(天津)、杨荣环、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北京)、孙明珠(陕西,未拜师的学生,)、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启瑜(内蒙古)、周百穗(贵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段丽君(成都)等,再传弟子有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苏(山东)、周利(重庆)、王玲玉等。长子尚长春攻武生,幼子尚长荣攻花脸,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从艺。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的是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创立的程派艺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构筑了京剧艺术百年发展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程派代表剧目有:传统戏《四郎探母》、《贺后骂殿》、《三击掌》、《汾河湾》、《朱痕记》、《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等。新戏则有《青霜剑》、《文姬归汉》、《梅妃》、《红拂传》、《春闺梦》以及后期的《锁麟囊》、《女儿心》等。

程派传人有:荀令香、陈丽芳、赵荣琛、王吟秋、李丹林、新艳秋、侯玉兰、江新蓉、李世济、李蔷华等。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荀派的唱腔特点是: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融入京剧的演唱之中。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代表剧目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等。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荀派传人有:毛世来、许翰英、李玉茹、吴素秋、童芷苓、赵燕侠、张正芳、曲素英、刘长瑜、孙毓敏、宋长荣等。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分别以端庄典雅、俏丽刚健、深沉委婉、娇昵柔媚的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雄踞舞台,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并各有独自的剧目、师承及传人,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新格局,将京剧艺术推向了鼎盛繁荣的时代。

二、明星幕后的艺术大师

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一批帮扶其成功的幕后英雄,他们推动成功者向最高目标次第迈进,这是古今成功者的公理。据2008年12月的《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及孙路霞整理的《浮世万象》等多种报刊书籍载:四大名旦之所以创造了京剧的辉煌时代,很大程度是因为梅兰芳的身后有齐如山,尚小云的身后有清逸居士(爱新觉罗·溥绪),程砚秋的身后有罗瘿公和翁偶虹,荀慧生的身后有陈墨香等,这些由优秀文人组成的创作团队是矗立在明星幕后的文化艺术大师,没有他们,就没有四大名旦的灿然光华,也就不可能有京剧在彼时登临绝顶的繁盛局面。

齐如山

齐如山(1875—1962)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教育,博习古代经史,19岁进北平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庚子事变后,几次游历西欧各国,看了西洋戏剧以后,回来再看京剧,大不满意,认为处处不太合理,还写过一本书名曰《说戏》,立论就是完全反对京剧的,其时齐如山正值壮年。1912年,梅兰芳已在京剧界有了很大的叫座能力,齐如山几次看了他的戏后认为:“艺实平平。可是有他特别长处,就是天赋太厚,‘学界中所谓天才太好’。”戏界老辈常说,演戏有六个点,合于六点便是好角,差一个点就要减色若干。这六个点就是:第一点是嗓音好,第二点是会唱,第三点是身材好,第四点是会动作,第五点是面貌好,第六点是会表情。嗓音好,不会唱,或者是身材好,不会动作,或者是面貌好,不会表情,都不能成名家。一、三、五三点是以天赋为重,人力帮助甚微。二、四、六点以人力为重,指点好,传授好,自己再用功,定能有很大功效,很大成就。齐如山认为梅兰芳前三个点都很优越,后三个点可以加工,会很快进步的。

一次看梅兰芳演《汾河湾》,剧中薛仁贵(前辈名伶谭鑫培饰)在窑外唱大段“西皮”,回诉自己的身世。按传统演法,梅兰芳饰演的柳迎春,坐在窑内背对观众,对薛仁贵所唱的内容毫无反应。齐如山觉得这种处理很不合情理,就给梅兰芳写了一封长达约三千字的信。信中说:“昨观《汾河湾》,演得很好,一切身段,都可以算是美观,尤以出入窑之身段最美,所以美丽原因,在水袖运用的合宜,为该身段增色很多,以后仍应再多注意。此戏有美中不足之处,就是窑门一段,您是闭窑后,脸朝里一坐,就不理他了,这当然是先生教的不好,或者是看过别人的戏都是如此,所以您也如此。这是极不应该的,不但美中不足,且甚不合道理。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十八年的丈夫回来,自己虽不信,当然看看也有点像,所以才命他述说身世,意思那个人说来听着对便承认,倘说的不对是有罪的。在这个时候,那个人说了半天,自己无动于衷,且毫无关心注意,有是理乎?别的角虽然都这样做法,您则万万不可,因为果如此唱法,就不够戏的原则了。或者有人说,此处唱旦角的正好休息休息,就更不合国剧的规则。国剧的规矩,是永不许有人在台上歇着,该人若无所事事,便可不用上去。龙套虽为助威的人员,但也应有表现,昆曲对于此等,那么这套话可以不注意么?再者听到他当年夫妻分离的情形来,自己有个不动心不难过的么?所以此处旦角必须有极切当的表情,方算合格,将来方能成为好角。吾把生角唱时,对某一句应有怎样的表情,大略写在下边,请您参考。”接着,齐如山就详细地为梅兰芳设想表演方案……信发出后十几天,梅兰芳又演此戏,齐如山又去看,梅兰芳竟完全照他信中所写改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此后每看一次戏,齐如山就必给梅兰芳写一封信,先后两年多写了一百多封评价梅戏的信。从此齐如山为梅兰芳策划编演《牢狱鸳鸯》等等一批新戏,受到观众的好评;其中《嫦娥奔月》是新编新演,对京戏旦角的旧式头饰、旧式服装都进行重新设计,根据古画设计发髻、服装、佩件,创造了淡雅、仙气、诗意的舞台形象,还为嫦娥设计了采药的花锄舞,这样就使《嫦娥奔月》面目一新,在京剧舞台“独树一帜”,从此就有了“古装戏”这个新品种。

艺术创新的成功,使梅、齐两人长期合作达20年之久。齐如山为梅兰芳创作并排演了30多出戏,齐如山注意借鉴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与梅兰芳合作设计创作了《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锄舞,《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麻姑献寿》中的杯盘舞,《天女散花》中的绸舞,《太真外传》中的盘舞等,这些京剧舞台上的精品,使梅派新戏别具一格,立于不败之地。

齐如山除致力于创立梅派艺术外,经过六七年的精心筹备,完成了把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历史使命。为了赴美国演出,首先,为让外国人更了解京剧,齐如山写了两本书:《中国剧之组织》和《梅兰芳》,前者介绍京剧的唱白、动作、服装、盔帽、脸谱、音乐等,后者介绍梅兰芳的家族和历史。其次,他还编印了《梅兰芳歌曲谱》,画了介绍中国戏曲的各种画像立轴。回国后,齐如山又写作了《梅兰芳游美记》一书,对梅兰芳赴美演出的成功作了介绍和总结。

梅、齐合作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件破天荒的大事。齐如山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并走向成熟,竭尽心智,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没有齐如山中途的介入,也就不会有名满海内外的“伶界大王”梅兰芳!除齐如山外,还有欧阳予倩、包天笑、张彭春、冯耿光、田汉、费穆、吴祖光、许姬传等等戏曲理论大师,都是梅派艺术的幕后合作者。

清逸居士

清逸居士是载功第二子,第十三代庄亲王爱新觉罗·溥绪,生平不详。性好皮簧,擅演武生。作为旗人的溥绪在辛亥革命以后,既无俸粮俸银,又受社会歧视与排挤,生活非常艰难。于是他不得不将王府卖给了军阀李纯兄弟,并隐去皇族姓氏改姓庄,名清逸,号清逸居士。溥绪在清朝败落中体味了人间甘苦,但他凭借高深的文学修养和对京剧艺术的热爱,编写了许多优秀的京剧剧本,成为当时有名的京剧剧作家。先后为尚小云、高庆奎、郝寿臣等京剧表演艺术家编写了《空谷香》、《林四娘》、《秦良玉》、《婕妤当熊》、《白罗衫》、《峨眉剑》、《前度刘郎》等30余种京剧脚本,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罗瘿公

罗瘿公(1880—1924)祖籍广东顺德,著名剧作家。其父供职于翰林院,任编修。瘿公幼承家学,青年时期就读于广雅学院,为康有为弟子。他23岁中副贡,官至邮传部郎中。民国后,先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礼制馆编纂等职。罗瘿公亲自教程砚秋识字、读诗、练习书法,在他的熏陶下,程砚秋不但精通经史,一手字也写得很漂亮,这在当时的艺人中是非常少见的。同时,罗瘿公帮助指导程砚秋养嗓练功,又请名师王瑶卿、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等教程京剧、昆曲、武功,共同创造出程派新腔,风靡一时。程砚秋后参加了余叔岩戏班,与余合演《御碑亭》、《打渔杀家》、《审头刺汤》等,又与名角高庆奎、朱素云、朱桂芳合作演出,博得观众好评。1921年17岁的程砚秋独立成班到各地演出,同时又虚心向京剧同辈梅兰芳学习,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炼,终于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演出时,罗瘿公不仅极力为程捧场,并且亲自动笔编写出多种适合程砚秋演唱的京剧剧本,如《梨花记》、《红拂传》、《风流棒》、《鸳鸯冢》、《玉狮坠》、《孔雀屏》、《青霜剑》、《金锁记》等,多数为程砚秋早年常演剧目。罗瘿公全力扶植程砚秋7年之久,为程费尽心机,鞠躬尽瘁,是程砚秋早期艺术和生活上极为重要的引路人和策划者。他为程砚秋留下12个剧本和为人处世的诸种美德,撒手西去。在罗瘿公丧事期间,程砚秋停演数月戴孝志哀,说:“我程某人能有今日,罗师当推首功。”

翁偶虹

1941年,翁偶虹为程砚秋量身定做的《锁麟囊》,经过精心策划与创制,是年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其艺术(特别是唱腔)上的特殊成就,代表着程派艺术达到的一个新高峰,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在前辈名家名作林立的梨园行,翁偶虹一出《锁麟囊》后来居上,榜列程派名剧之首,被剧界尊为经典。

陈墨香

陈墨香(1884—1942)京剧编剧。字敬余。湖北安陆人。自幼受其父影响,熟谙京剧,兼通昆曲和梆子。能演青衣、花旦、刀马旦。作为票友,曾与余玉琴、刘春喜等人合作演出。1924年至1935年间,与荀慧生长期合作,为荀氏编写过50余个剧本,也为程砚秋、王玉蓉编写过剧本。总计一生改编、创作了100多个京剧剧本。题材主要源于古典戏曲和小说,剧本主要人物以妇女为主。他的唱词不固袭旧套,不堆砌辞藻,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陈墨香改编、创作的剧目有《红楼二尤》、《霍小玉》、《鱼藻宫》、《棒打薄情郎》、《杜十娘》、《白娘子》等。著有《墨香剧话》、《活人大戏》、《梨园岁时记》等。

戏曲理论家、舞台实践家、京剧革新大师齐如山、清逸居士(爱新觉罗·溥绪)、罗瘿公和翁偶虹、陈墨香等,他们长期担任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经纪人等多重身份,用他们的天才创造,提携、辅助四大名旦在时装戏、古装戏、新编历史戏和昆曲等方面进行革新创造,捧红了四大名旦,这才使得“旦角”超越了“生行”成了京剧的主角,京剧由此健步迈进繁荣鼎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