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导引
1.12.1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内容与方向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内容与方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研究内容有西方文学、东方文学、西方文论与文化理论、东方文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因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般来说综合起来有如下四个研究方向。

一、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研究方向

东方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必须具有宏观与微观辩证结合的历史眼光。从世界文学、文化发展史看,文学是绚烂多姿的湍流,文明、文化则是文学之流下面深层次的河床。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多元发展态势的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与西方文学相对应的两大支撑性系统之一。古老而辉煌的东文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希伯来文明与西方的希腊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六大源头孕育了五光十色的古代世界文学。在雅斯贝斯所谓的“枢轴时代(AXialAge)”即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文明第一次在认识论上出现了实质性的大跃进或哲学本体论上的大突破,各主要文明几乎同时出现了一些有意识地对人类存在及其意义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圣哲,他们仿佛是不约而同地对构成各自生存环境的宇宙本质和人生意义作出新的论释,对自然进行人化,并在人类精神发展史意义上开创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西方以爱琴海岸的古希腊人为代表,对自然秩序及其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念,肯定了主客二分的理性认识,古代东方具有代表性的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都侧重主客交融,但又各具特点。虽然中印文化都强调天人合一或梵我一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但中国儒学更讲求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经世致用,具有印度超验哲学所缺乏的现实精神。由古希腊诸贤,希伯来上帝,中国孔子、老庄,印度佛陀以及波斯琐罗亚斯德等所代表的枢轴时代,标志着人类文明突破原生态,走向认识论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成熟。其中古代东方文明及其文化传统显然是极其重要的研究对象。

中古时期,东方文明的多元发展演化出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文化圈,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西亚北非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的文学各具特色且交相辉映,使东方文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古代中古时期是东方文学、文化的黄金时代,但近代以后西方文明以文艺复兴为标志,以理性工具主义和科技为驱动力,获得迅速的发展,取代古老的东方文明而成为现代世界文明的主流。更由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亚非在近代以后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到欺凌和掠夺,东方由经济、文化的中心退居边缘,由强势话语蜕变为弱势话语。与此相应,西方人士对东方的研究,既有丰富的学术成果,又有不少镜像式的误读或居高临下式的误读,甚至妖魔化的趋向,因此,东方人研究东方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可以揭示一个宏阔的学术研究领域。

中国国内自20世纪初,尤其是五四以来,对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一直都是外国文学领域的重要一翼,但一直未能得到全面、系统、完善的梳理与总结。中国著名作家与学者,很多都与东方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鲁迅与日本文学,冰心译介泰戈尔,季羡林、金克木与印度文学研究等。中国东方文学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期之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低谷,在新时期出现了高峰期,在下列几个方面呈现出健康繁荣的发展态势。一是东方文学教学与研究群体形成壮大,使其在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中占有一席地位。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外国文学史”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中成为重要方向。二是与此相应,国内以“东方文学史”、“外国文学·亚非部分”、“世界文学史(含亚非文学)”冠名的著作、高校教材不断涌现,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东方文学总体认识的不断深化。三是东方文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相关的东方美学、诗学、文化研究的论文和论著大量问世,新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四是学术机构、社团与刊物健康发展,使东方文学研究成为有序活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和中华美学学会等国家一级学会以及全国高校东方文学研究会都在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研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外国文学评论》(北京)、《东方》(北京)、《译林》(南京)、《外国文学研究》(武汉)、《中国比较文学》(上海)、《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东方丛刊》(广西)、《东方文化》(广州)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校学报作为学术园地亦为东方文学研究提供了一方沃土。综合以上四个方面,东方文学及其相关研究目前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群体、著作或教材编撰、学术机构与社团、学术刊物与论文等环节都有不可忽视的建树并形成规模,为本方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方文学与文化已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研究方向也面临着重大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在世界历史和学术前沿的发展中,传统的、微观的、本土化的东方研究固然重要,但西方学者在“东方学”领域表现出来的现代意识的、宏观的、国际性的研究旨趣同样也值得我们充分地予以关注。随着西方社会历史从市场(自由)资本主义,垄断(帝国)资本主义进入到晚期(跨国)资本主义,西方传统上从国别文化的角度研究东方诸国的语言文学的格局出现了新的重要趋势,从后殖民时期的东西方关系、后现代文化生产和后冷战时期的文明对峙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三个角度将东方作为整体抑或诸大文明来加以研讨。亚裔美国学者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詹姆逊关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的论述和美国政治学教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构成了这一趋势的三维结构。这些已成为当前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参照系和前沿性的学术背景。

综上所述,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存在着繁复多姿的现象和大量有学术价值的相关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为指导,站在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的高度,以西方文学研究为参照系,立足东方,以东方话语结合文化哲学分析、地缘政治美学、后殖民批评、后现代理论、全球化语境等现代批评理论意识,对东方各国(包括中国)的重要文学和文化现象、审美观念、文艺思想及相关范畴等加以宏观与微观、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如东西方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梳理,各大文化圈的特质与联系的探讨,东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研究,东方诗学中的神韵、境界、气、骨、梵我、味、喜、韵、艳(情)、物哀、幽玄、寂、真言、可笑等术语的界说,其他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后现代、后殖民批评及第三世界文学、文化分析等。同时促进富于中国特色的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实践新世纪东西方平等对话、交流互补、互证互阐的新人文主义精神,揭示人类文化与世界文学格局中东方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规律与前景。

二、欧美文学研究方向

欧美文学(西方文学)是高等院校文学院、中文系本科生教育主干课程之一“外国文学”的核心部分。研究方向主要以学术前沿性和英语等外国语语言的角度,在人类文化和世界文学的总体宏阔背景下对欧美文学的重要文艺思潮、文学现象和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作品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其内在的发展机制、模式、特质和规律。

西方文学(欧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两大系统之一,十分引人注目。它群星璀璨,佳作迭出,文艺思潮此起彼伏,文学流派层出不穷,拥有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T.S.艾略特、海明威等世界文坛巨擘,拥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维柯、黑格尔、康德、尼采、柯尔律治、弗洛伊德、荣格、拉康、萨特、韦勒克、弗莱、德里达、本杰明、福柯等文艺思想家和美学家,拥有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

欧美文学研究的方法与特点,以古希腊文学为例,对文学知识的现象描述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方法和认知模式,从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中大致了解了下列一些基本知识,如古希腊罗马文学标志了西方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古希腊神话以“美”为核心,以“神人同形同性”为基本特征,以系统完整、内容丰富、健康明朗、积极向上著称于世,对古希腊文学至少可以提出下列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以希腊神话为核心的比较神话学研究;

2.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轨迹;

3.西方史诗源流研究:《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与东方史诗,论维吉尔对荷马史诗的借鉴,荷马史诗的现代意义——从荷马到乔伊斯,战争与人性的交响曲——荷马史诗与苏联战争文学;

4.悲剧的崇高之美:古希腊悲剧精神与西方审美旨趣;

5.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模式;

6.美狄娅杀子问题的女性主义意蕴(或古希腊文学中的女性群像);

7.乱伦与复仇:《阿伽门农》的女性角色论;

8.流浪汉小说溯源:从《奥德修纪》、《萨蒂里卡》到《小癞子》;

9.《鸟》与乌托邦/“反乌托邦”文学。

上述课题既有横向的比较研究,又有纵向的系统化探讨,还有具体个案讨论,涉及范围广阔,涵括了文化思想史、比较文学、美学、文论、文类、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等内容,是对本科知识的有效拓宽与加深,有利于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是一门具有开放性、囊括性和沟通性的边缘交叉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方向的主要范围包括:

img3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界限(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模式、思维方式、学科等)的文学研究,它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它具有跨学科(科际整合)的性质,不仅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影视、绘画、音乐、雕刻、建筑),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部门(如宗教、哲学、政治、历史)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对文学与自然科学(如医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等相互关系进行阐发,如文学与疾病、文学与模糊数学、文学与新老三论等等。比较文学遵循文学性、可比性、超越性三大基本原则,以总体文学的高屋建瓴的气度和襟怀,探讨异质文学与文化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梳理文学关系史,进行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多元研究。由于这些特点和原则,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速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人文主义目标。

比较文学作为学科,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危机意识,其学派发展始终与“危机”和机遇相伴随。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再到主张“双向阐发研究”的“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研究的焦点从法国中心论拓展到泛欧美论再到总体性的对世界文学(包括东西方文学)的观照。当前,比较文学正在迎接三股世界性潮流的挑战,即理论大潮、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崛起和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的领域不断拓宽,研究不断深入,同时不断地自省和反思,克服狭隘的思维模式和泛滥成灾的比附文学,迎接并融会文化、文论、美学研究的挑战,从而发展成一门生气勃勃的特殊学科。

四、西方文论研究方向

自古希腊圣哲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艺思想、美学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20世纪作为西方文论的“批评时代”更臻于全盛并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启人睿智,并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

本研究方向研究西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艺学美学名家及其思想,重点放在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西方中古时期(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锡德尼等),17世纪古典主义(布瓦洛等)、18世纪启蒙思想(百科全书派、莱辛等)、19世纪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雨果、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司汤达、巴尔扎克、左拉、马拉美、波德莱尔等)以及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康德等)、别、车、杜文艺思想、20世纪新批评、神话一原型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批评、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阐释学、接受美学、“新老三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卢卡契、本杰明、阿多诺、哈贝马斯、拉康、阿尔都塞、詹姆逊等人及其思想),以及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后现代文化阐释、全球化理论等。了解西方文论的内容、特点及其嬗变规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鉴别西方文论的精华糟粕,并将其与东方文论、美学、文化加以比较研究,丰富文艺理论知识,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借鉴和扬弃西方思想文化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