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六、笔法简述

六、笔法简述

所谓笔法,书法中主要指的是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我们知道,汉字字体可总括为真、草、隶、篆、行5种,但汉字书法展现的面貌却可谓千变万化。究其根本原因,除了结字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之外,还在于各人对笔法的掌握不尽相同。

比如起笔,有露锋起笔、藏锋起笔、尖锋起笔、切锋起笔等等。同是露锋起笔,又有角度的不同、粗细的不同、速度的不同等等。

又如行笔,笔锋入纸后,有多样化的手法,或转,或折,或翻,或切等等。

再如收笔,笔画即将完成时,或提上,或切下,或翻回,或钩起,或圆转,或方折等等。

以上种种,加上节奏的不同、速度的不同、轻重的不同等因素,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不同工具……自然会书写出不同效果的点画来。因此可说,笔法是书法的灵魂。

楷书有楷法,隶书有隶法,篆书有篆法,草书有草法。一般地,不说行书有行法,大概行书通常无定法可言,也就无所谓行法。这里面的所谓“法”,除了结字规律,笔法也应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书者多认为,书法发展到唐代,古法尽失。这大概是说,唐以前的人写字的方法,与唐及唐以后的人写字的方法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在哪里?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研究发现,汉字发展、演变的核心,是日益抽象化、便捷化、规范化。抽象化的结果,是文字越来越不“象形”;便捷化、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既能更快更好地迎合书写需求,又能达到传递之后“察而可识”的效果。效果达到了,那么汉字书写的笔法呢?我们说,笔法也在渐渐转变。同时代人书写篆书和隶书,很容易会出现篆中有隶意、隶中有篆意的现象。是以汉篆不及秦篆纯粹,但却自出新意;汉隶的书写,很多时候虽然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但却显得气息高古,因为它还带着篆书的遗意。三国时期也有隶书,唐代更是有过新一轮的隶书兴盛期,但是三国时期隶书不及东汉早中期的隶书,唐隶不及三国隶书,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它们越来越规范化,甚至程式化、美术化。清代隶书之所以迎来新一轮高峰,不是因为清代人富于创造力,而是因为清代朴学兴盛的同时,清人直接学习汉碑隶书的结果。清人可以学习汉隶,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人却难以直接学习汉隶,这其中固然有时风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在于他们难以接触到汉代人的亲笔书刻,他们往往只能靠家学、靠师授,因此他们所学的汉隶古法,其实是越来越“现代化”的“汉隶今法”。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都是这个道理。

由上所论,隶书较篆书,书写应该更为便捷;草书较隶书,书写也应该更为便捷。这似乎都没什么疑问。顺而推之,楷书较草书(主要指章草),也应该是更为便捷了。读者对此恐怕就难以引起共鸣了。确实,我们一提到楷书,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唐楷,以唐楷笔画之精准、法度之森严,书写起来如何能较书写章草书更为便捷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似乎一下就推翻了前面的说法。其实不然。楷书主要有魏晋南北朝楷书和唐楷之分,唐楷是楷书法度化的极则(尤其是以柳公权楷书为代表的那一类),魏晋南北朝楷书(尤其是北碑楷书)却很便于书写,完全符合“楷书较章草,书写起来更为简便”的推论,也完全符合文字发展的实际状况。

如果说唐代书法古法逐渐消失,那么唐以后的书法走向何方?我们知道,五代有个杨凝式,他的书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宋代开始有了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刻帖,加上为数不多的晋唐真迹或摹本的流传,唐以后的书家、文人,其实一直就有赖于此,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继承唐以前的古法,从而又出现了宋代“尚意”书风,以及后来的明代所谓“尚态”书风、清代“尚朴”书风。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唐以前古人笔法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或许永远是个谜。但是揣度古法、学习古法,却是学习书法经典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