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二、历代重要书迹简介

二、历代重要书迹简介

传世中国古代书法,其书写或铸刻的载体大致有甲骨、钟鼎、钱币、摩崖、碑石、木简、竹简、绢帛、纸张等等。相应地,我们大体可以把传世中国书法分为甲骨文、钟鼎文、碑刻、摩崖、造像记、简牍书、尺牍书等类型。书写原本只是为了传递、记录信息,以实用为目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写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写的形式不断地得以丰富。现存了历代书迹,原本或纯为实用,或纯为艺术,或实用和艺术兼顾,其中的精品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是我们学习书法的良好范本。

(一)先秦书迹

先秦包括商、西周、春秋战国,约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留下的书迹,主要有甲骨刻辞、金石玉器文字、简牍帛书墨迹等。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殷契”,19世纪末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img3

甲骨文

img4

金文

2.金文

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铸在青铜器物上。著名的有《大盂鼎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散氏盘铭》等,《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在清代有“四大国宝”的美誉。

3.石鼓文

大篆,刻于10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它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石鼓文布局匀称规整,体势整肃,笔力雄健,充满古朴凝重之美。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现藏故宫博物院。

img5

石鼓文

img6

峄山刻石

(二)秦汉书迹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国祚虽短,却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时期留下的书迹主要有官方文诏、刻石、符印等。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而兴,初用篆书,后来隶书充分发展直至鼎盛,章草在这一时期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开始萌芽。这一时期留下的书迹主要有篆书刻石、隶书刻石、砖文、瓦当、汉简等等。

4.《泰山刻石》

小篆,传为李斯所书。又名《封泰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巡狩泰山时所立,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刻石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5.《峄山刻石》

小篆,传为李斯所书。又名《峄山碑》,是秦始皇东巡时(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所立的最早刻石。原石相传已在曹操登山时令人毁掉。今以宋摹刻本为最好。现藏于西安碑林。

6.《袁安碑》

小篆,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立。民国十八年被发现,为世所重。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7.《袁敞碑》

小篆,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1923年出土于洛阳,篆法与《袁安碑》相似,流畅而厚重。袁敞为袁安之子。后多以“二碑”并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8.《石门颂》

摩崖隶书,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11月刻,又称《杨孟文颂》。刻石在陕西汉中市褒河区石门崖壁上,为东汉著名摩崖刻石之一。文辞为王升撰。此摩崖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

img7

袁安碑

img8

袁敞碑

img9

石门颂

img10

乙瑛碑

img11

礼器碑

img12

史晨碑

9.《乙瑛碑》

隶书,立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又名《百石卒史碑》、《孔和碑》,是东汉隶书兴盛时期的著名碑刻之一。何绍基说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原碑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

10.《礼器碑》

隶书,立于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名《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东汉隶书兴盛时期的著名碑刻之一。全碑书法雄健端庄,兼有厚重、流利之美。原碑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

11.《史晨碑》

隶书,前碑立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通常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前后碑的书风一致,当为一人手书。此碑结体方整,端庄典雅,波折分明,有凝重肃穆的法度。原碑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乙瑛》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12.《曹全碑》

隶书,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原碑现藏于西安碑林。

13.《张迁碑》

img13

曹全碑

img14

张迁碑

隶书,立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全称《汉故郃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此碑书法以方为主,结体取势平直饱满,笔致质朴古拙,变化多端。原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三)魏晋南北朝书迹

从魏文帝曹丕称帝(公元220年),至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公元581年)为止的361年,史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应用中得到完善,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书法家,对后世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留下的书迹,主要有三国时的碑刻(隶书为主)和钟繇小楷、西晋时的章草、东晋时的小楷和行草书(以“二王”行草书为突出代表)、南北朝时的写经书和碑刻(以楷书为主)等等。

14.《天发神谶碑》

篆书。传为华核文、皇象书。三国•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立。此碑笔意在篆、隶之间,字体奇伟,为古代名碑之一。

15.《急就章》

章草,相传为皇象所书,原称《急就篇》,为汉史游作,以松江本最为著名。米芾《书史》有“皇象《急就》,唐摹奇绝”的记载。此帖点画简约、凝重,又多隶书笔意,结字工整,法度森严,气息古朴温厚,是学习章草的优秀范本。

16.《荐季直表》

小楷,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此书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天趣盎然。

17.《宣示表》

小楷,钟繇书。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此书端正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梁武帝萧衍赞其“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img15

天发神谶碑

img16

急就章

img17

荐季直表

img18

宣示表

img19

平复帖

img20

二王尺牍

img21

黄庭经

18.《平复帖》

章草,传为陆机所书。内容是作者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于章草、今草之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9.“二王”尺牍

行草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善尺牍,风流妍妙,后人对其崇拜,达到寸纸必珍的程度。王羲之尺牍代表作有《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二谢帖》、《初月帖》、《寒切帖》、《快雪时晴帖》、《行穰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远宦帖》等等,王献之尺牍代表作有《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廿九日帖》等等。时至今日,“二王”遗迹早已失传,我们所能看到的墨迹,大都是唐人双钩填墨的摹拓本。

20.《黄庭经》

小楷,传为王羲之书。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21.《洛神赋》

王献之小楷代表作。因原迹残存13行,所以又称《十三行》。传世《洛神赋十三行》刻本有两系统,一为唐临本上石;一从真迹摹出,世称《玉版十三行》。《洛神赋》笔画飘逸灵动,风格秀美,深得自然洒脱之气,被誉为“小楷极则”。

22.《兰亭序》

img22

洛神赋

img23

兰亭序

行书,传为王羲之书。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其文其书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真迹不传,仅有部分摹本和刻本流传,其中禇遂良摹本、“神龙本”(唐冯承素摹本)、“定武本”最为著名。

img24

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img25

十七帖

img26

伯远帖

23.《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行书,唐咸亨三年十二月刻。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怀仁集晋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书法高雅整练。现藏于西安碑林。

24.《十七帖》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为王羲之写的一组书信,原墨迹早佚,仅有刻本流传。

25.《伯远帖》

行书,是东晋王郃写的一封信。此书风格峭劲秀逸,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是东晋书法艺术稀有珍品。

26.《爨宝子碑》

楷书,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立。此碑虽为楷书,但却带有十分浓重的隶意,表现在横画的收笔上波捺飞起,纯用方笔,峭劲古朴,结字则大小错落,奇正相参,极富古拙之趣。与刻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在云南凉州蔡家堡爨君墓前的《爨龙颜碑》并称“滇中双爨”。

27.《张猛龙碑》

楷书,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立。其用笔、结构都极谨严,笔画多用方笔,书势绵密险峻,气势雄强。被誉为“魏碑第一”。

img27

爨宝子碑

img28

张猛龙碑

img29

龙门四品

img30

石门铭

img31

郑文公碑

28.《龙门四品》

楷书。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有多达3600余件造像题记,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书法艺术瑰宝。清人黄易最早在龙门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四品”,即《史平公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康有为说:“寸字方笔之碑,以《龙门造像》为美。”

29.《石门铭》

楷书,摩崖碑,王远书。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刻,在陕西褒城县。用笔刚柔相济,极尽字势之美。康有为评之为“北魏圆笔之宗”。

30.《郑文公碑》

楷书,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刻立,刻在摩崖上。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第一次刻的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清晰。此碑笔画方圆兼备,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集刚劲恣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img32

张玄墓志

img33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31.《张玄墓志》

楷书,又称《张黑女墓志》,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所刻。此碑用笔以侧笔取妍,笔势潇洒。何绍基以为:“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于比肩《黑女》者。”是北碑中难得的精品。

32.《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楷书,从书法风格推测,应为北齐所刻,刻于泰山之东南麓山峪花岗岩的溪床上。字大一尺有余,大小不一。此刻字笔画粗而圆劲,间架宽阔,极为壮观。康有为推之为“榜书之宗”。

(四)隋唐五代书迹

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中国经历了隋朝的短暂统一、大唐的鼎盛和五代十国的纷争时期。隋唐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给书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书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楷书领域的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徐浩、颜真卿、柳公权,草书领域的孙过庭、张旭、怀素、贺知章,隶书领域的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篆书领域的李阳冰,行书领域的陆柬之、李邕、颜真卿,均可谓是光耀千古的书法大家。除此之外,还有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书家,层出不穷,名家、名作辈出。五代杨凝式生于乱世,其书法却是由唐入宋书风的重要转折点。

33.《真草千字文》

楷书和草书,隋代智永书。传世《真草千字文》,是智永花费数十年时间,以当时的识字教材《千字文》为内容,分真、草两种字体书写而成。今传《真草千字文》有墨迹本和刻本两种,刻本原石今在西安碑林。该帖真草两体各字分立,运笔精熟,古意盎然,有“二王”书法风采。

img34

真草千字文

img35

龙藏寺碑

img36

董美人墓志

img37

九成宫醴泉铭

34.《龙藏寺碑》

楷书,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书刻,为隋代著名碑刻。碑字用笔劲挺,有六朝风度,富于变化,提按隐然可见,有隶书遗意。今在河北正定隆兴寺内。

35.《董美人墓志》

楷书,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书刻,为隋代著名墓志。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撰文者为蜀王杨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19,杨秀撰文以表哀悼。此墓志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于端庄妍丽之中透出一种六朝人的气息。

36.《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名碑,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书刻。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在陕西麟游。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此碑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历代书家奉之为“欧体”楷模。

37.《孔子庙堂碑》

img38

孔子庙堂碑

img39

雁塔圣教序

楷书名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书刻,相传在太宗贞观年间被毁,武则天长安三年重建。虞世南撰文并书,碑文记载了唐高祖封孔子后裔和修葺孔庙之事。此碑字形修长,用笔圆润,骨力内含,为虞世南的楷书代表作。现传著名翻刻本有两种,一在西安,称为“西庙堂”;一在山东城武,称为“东庙堂”,或称“城武本”。

img40

多宝塔感应碑

img41

麻姑仙坛记

img42

颜勤礼碑

img43

玄秘塔碑

38.《雁塔圣教序》

楷书,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书刻。李世民撰序,李治撰记,禇遂良书,万文昭刻。此碑书法行笔遒丽,体态流美,为禇遂良书法代表作。今在陕西西安大雁塔下。

39.《多宝塔感应碑》

楷书,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书刻。岑勋撰,颜真卿书,徐浩题额,史华刊。此碑是颜真卿早期书法代表作,用笔偏于方俊,还没有“颜体”的典型特征。现存于西安碑林。

40.《麻姑仙坛记》

楷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书刻,为颜真卿63岁时所书,时作者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问禅之心。书法端严整肃。碑石原在江西南城,早佚,今仅有拓本流传。

41.《颜勤礼碑》

楷书,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书刻,是颜真卿为他的祖父颜勤礼立的碑。此碑为颜真卿晚期的代表作,作者时年71岁,是“颜体”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此书用笔沉着有力,结体端庄浑朴,气势磅礴,雄迈清整。现存于西安碑林。

42.《玄秘塔碑》

楷书,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书刻。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撰额,邵建和、邵建初刻石。历代书家对它有不同的评价,为“柳体”代表作。今在陕西西安碑林。

43.《神策军碑》

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书刻。崔铉撰文,柳公权书。此碑镌刻极精,点画无异于墨迹。书法圆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变化。原石早佚,仅有宋拓孤本流传。

44.《灵飞经》

img44

神策军碑

img45

灵飞经

小楷,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之为唐钟绍京书。此书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

img46

陆柬之书《文赋》

img47

麓山寺碑

img48

李思训碑

45.《陆柬之书〈文赋〉》

行书,墨迹,纸本。唐陆柬之书。此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6.《麓山寺碑》

行书,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书刻,又称《岳麓寺碑》,为唐代著名碑刻。李邕撰文并书。此书结体稳健宽博,风格豪迈浑厚。此碑拓本以苏州博物馆藏宋拓本为最好。碑石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47.《李思训碑》

行书,无年月,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此碑刻工极精,笔画方折,瘦劲挺拔,凛然有势。今在陕西蒲城县。

48.《祭侄文稿》

img49

祭侄文稿

行书,墨迹,纸本。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书。《祭侄文稿》是一篇书札草稿,通篇使用一管微秃毛笔写成,前半篇12行写得遒劲温婉,后13行,运笔节奏加快,整篇文稿笔势雄奇,从头到尾如同大浪淘沙一样气势磅礴,不可阻挡,神采飞动。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img50

争座位帖

img51

书谱

img52

古诗四帖

49.《争座位帖》

行草书,单刻帖,是颜真卿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亦称《与郭仆射书》。此书通篇气势充沛,字字飞动。

50.《书谱》

草书,墨迹,纸本。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孙过庭撰并书。此书文、书俱妙,通篇以草书书写,草法精熟,笔法流动,变化多端,深得“二王”之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1.《古诗四帖》

草书,墨迹,五色笺本。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此帖用笔忽肥忽瘦,笔画连绵,变化不定,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2.《自叙帖》

草书,墨迹(摹本),纸本。唐怀素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此帖书法笔势纵横,意态飞动,极富变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img53

自叙帖

img54

贺知章草书《孝经》

img55

三坟记

53.《贺知章草书〈孝经〉》

草书,墨迹,纸本。无书者名款,卷末有“建隆二年冬十月重粘表贺监墨迹”题记,因此定为贺知章所书。此卷草书有章草笔意,又有今草笔法,落笔精绝。现为日本皇室所藏。

54.《三坟记》

小篆,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刻立。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此碑书法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现存于西安碑林。

55.《韭花帖》

行楷书,墨迹,麻纸本。杨凝式书。此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作者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字形较长,用笔自然生动,结体平中寓险,承唐而变出新意,有摹本传世。

(五)宋元明清书迹

自公元960年北宋立朝至公元1911年溥仪退位,中国经历了宋、元、明、清时代。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再无新的字体出现,各朝各代只在风格上出现多样化。两宋书迹最值得关注的有各类刻帖、“宋四家”墨迹(以尺牍为主)和徽宗、高宗书法;元代书法以赵孟頫、鲜于枢声名最著,尤其是赵孟頫,他各体皆能且精,引领一代时风;明代书迹最值得关注的有各类刻帖、吴门书派墨迹(以“吴门四家”留下的墨迹为突出代表)、董其昌墨迹以及晚明豪放书迹(以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路、王铎等书家留下的墨迹为突出代表);清代书迹以篆、隶书迹及碑派楷书、行楷书迹最显,傅山、朱耷、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人是清代最为杰出的书法家。

56.《黄州寒食诗帖》

img56

韭花帖

行书,墨迹,纸本。是北宋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此诗此书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时所作,东坡时年47岁。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此书正如黄庭坚在其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为台湾王氏所藏。

img57

黄州寒食诗帖

img58

寒食诗跋

img59

诸上座帖

57.《寒食诗跋》

行书,是北宋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书纵横奇崛,其中的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结字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

58.《诸上座帖》

草书,墨迹,纸本。黄庭坚书。此卷书法精熟,是黄庭坚晚年大草书的杰出代表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9.《苕溪诗帖》

行书,墨迹,纸本。北宋米芾书。此书秀润劲利,不过分险怪,是米芾中年的代表杰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0.《蜀素帖》

行书,墨迹,蜀素本。米芾书。亦称《拟古诗帖》,此帖写于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比《苕溪诗帖》稍晚1个多月,米芾时年38岁。因为写在绢素上,所以用笔显得刚硬一些。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1.《淳化阁帖》

北宋淳化年间的刻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1000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62.《大观帖》

刻帖,共10卷,为北宋大观三年 (公元1109年)宋徽宗因《淳化阁帖》版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行摹勒上石。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手书。

63.《道德经》

小楷,墨迹,纸本。为元代赵孟頫小楷代表作。书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作者时年63岁。此书字体工整秀丽,笔法稳健,缜密而飞动,独具风格。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4.《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墨迹,纸本。元代牟峨撰文,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赵孟頫书并撰额。此书方整秀美,有行书笔意。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65.《兰亭十三跋》

行书,墨迹,纸本。元代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九月,赵孟頫在从南方回京城途中,独孤长老以一本《定武兰亭》的拓本相赠,赵孟頫如获至宝,在拓本后面接连写下了13条跋语,称赞《定武兰亭》书法的高妙,并阐述了他的心得体会。此书笔画精熟,以藏锋、中锋为主,线条遒润流畅,结体端庄秀逸,是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原迹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img60

苕溪诗帖

img61

蜀素帖

img62

淳化阁帖

img63

大观帖

img64

道德经

img65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img66

兰亭十三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