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体育与健康
1.6.1 第一节 武术运动概述

第一节 武术运动概述

武术是一种以踢、打、摔、拿、劈、刺等攻防动作组成的徒手与持器械的套路和对抗性运动。

一、武术运动起源与发展

(一)武术的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因此逐渐形成。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等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代三绝,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具有相当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以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二)武术的发展

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

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是武术发展中的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宏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三)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1.武术的特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保留着攻防技术的特性,巧妙地将技击寓于搏击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击运动仍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技术上突出招法的实战性;套路运动也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法为基础。

(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专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内是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是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神与形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3)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又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功法练习。

2.武术的作用

(1)提高素质,健体防身。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能提高人体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使人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习练武术,可调节内循环平衡,调养气血,修身养性,改善人体机能,对健体强身十分有益。长期练习武术能够掌握攻防格斗技术,特别是武术功力的专门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2)修身养性,以武育人。武术不仅有一般的体育功能,更主张内外兼修,武艺锻炼与品德修养相统一,习武即修身,中华武术把习练武术作为培养人生品德和修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技术上重视长期艰苦的训练,在品德上强调“厚德载物”,要立身正直、以礼待人、谦和、尊师、忍让。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以“求善”为目标,既追求技艺的精湛,又追求品德的高尚。习武即修身、学艺就是求道。“艺无德不立”,德艺并重此即个体和谐之求真,人际和谐之求善的追求。大凡武功高强者武德同样令人敬佩,堪称师表。

(3)竞技观赏,丰富生活。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其通过套路展示,斗智较勇的格斗较量,不仅给人以人体艺术美的享受,更使人精神振奋,极大地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

(4)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武术运动内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

二、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中国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和搏击运动。

(一)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等。

1.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主要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象形拳等。

2.器械

器械是持器械练习的套路运动,分为短器械、长器械、软器械等。短器械有刀、剑、匕首等;长器械有枪、棍、大刀等;软器械有鞭、三节棍、绳标、流星锤等。

3.对练

对练是在单练的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的条件下进行攻防的假设性实战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

4.集体表演

集体表演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徒手与器械、器械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6人以上,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

(二)搏击运动

搏击运动是两个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的攻防技术进行实战性的搏击比赛。目前武术竞赛中开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3项。

1.散手

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规则综合运用踢、打、摔、拿等技法进行攻防对抗的一项运动。

2.推手

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运动项目。

3.短兵

短兵是两人各手持一种藤、皮、棉制作的短棒等器械,在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攻防的一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