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7.4.2 二、课题的进程

二、课题的进程

1.东西方文学对话暨本课题正式启动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02年4月17日至21日,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苏州大学联合举办东西方文学对话暨教育部重大课题实施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内地及台湾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共40余位学者与会。这次会议主要议题包括:

(1)东西方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精神的本质特征。

(2)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特别关注从古代到近现代东西方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3)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影响。

(4)当代中国学者关于东西方文化关系理论的建构与论述,如新辩证观在比较文学中的理论体系的建构。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涉及论题十分广泛,分别有:修辞学与哲学论争、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评议、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中国文学的西方传播、20世纪流亡文学探讨、东西方民间文学普适性规则等。这些议题既覆盖了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如文学关系研究、比较文学原理研究、比较诗学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关怀了世界范围内人文研究的新动向和世纪末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充分体现出话语和研究的时代性。立足个案研究,在关心中国学派理论基础上,用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实践来阐释这一学派,用中国和世界其他文艺理论研究东西方文学成为本次会议的特色。与会学者对课题论文展开了对话与交锋,气氛热烈,充分显示了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前沿学科的朝气。

同时,这次会议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以及教育部重大课题《东方与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正式启动的标志。

2.专著《比较文学高等原理》出版发行。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却又一直未得到长足发展的领域,这几年虽然逐渐成为热点,但总的看来,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比较文学领域个案研究的深入开展,也影响到学科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是否建立“中国学派”以区别于法、美学派而进行了一系列的争论,但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走向世界时并不是以东方文化对于自身的认证(Identity)区别于西方,而是要求独立学说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是以异于西方的文化类型的理论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它以比较文学乃至比较文化基本观念上与西方理论的差异来进行对话,以达到中国学者根据自己的观念来进行学科基本理论探讨的目的”。

3.苏州大学比较文学中心作为协办单位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2年8月14日至1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成功召开,这是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次盛会。会议就中外文化、文学关系,新世纪比较文学的学科前景、学术对策与研究方法等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南京大学中文系、外国语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之初: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苏州大学比较文学中心全体研究人员及在读的硕、博研究生一行数十人在方汉文教授的带领下赴南京参加了这次年会。

这次大会盛况空前,不仅国内比较文学界的知名学者几乎全部出席了大会,而且许多国际著名学者如国际比较文学荣誉会长Douwe Fokkema教授,现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Koji Kawamoto,前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Eugene Ouyang,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所长Claes Ryn,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文学理论委员、台湾大学前英文系主任张汉良教授,最早来中国大陆讲授比较文学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前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教授,原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著名汉学家Marian Galik教授等人都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共分为五组,讨论的内容涉及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跨文化对话、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中外文学—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平行观照、中国学者视界中的世界文学、文学翻译与文化阐释。

4.专著《比较文化学》出版发行。

2003年,方汉文新著《比较文化学》出版。著名学者贾植芳先生欣然作序,并对该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专著”。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会议审定,《比较文化学》一书入选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2004—2005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