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7.3.3.2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诗学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诗学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1907年与弗洛伊德相识,并成为其门生。1908年与老师共同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任会长。1913年,即在两人相识六年之后,关系破裂,随后,荣格独自建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其《无意识心理学》于1912年的发表标志着他们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

荣格一生多次深入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地区,通过与当地民族和土著部落的交流,他深刻体会到人类所共有的心灵潜意识。游历的经历使他接触了原始人的心理现象和集体无意识。这为他致力于人类心灵状态的探讨提供了依据,也为他建立分析心理学提供了根据。荣格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人及其象征》(1954)、《追寻灵魂的现代人》(1955)、《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1958)、《回忆·梦·反思》(1961)等对诗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般认为,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分歧在于性欲(里比多)与无意识理论上。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欲的观点,认为里比多的内涵不只是性欲的内驱力,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更为普遍、基本的生命力;无意识也不仅包含个体的无意识,同时应该包含更为重要的集体无意识。所以,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的理论更为宽广、更为深入。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29),这更深的一层被其命名为“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是普遍的,与个性心理相反的,具备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即它是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人无意识,对个体无意识起影响和决定作用,是一种超越个人而普遍存在的精神体系,构成一切事物的终极因素。荣格将集体无意识定义为:“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30)他认为,个体无意识主要由各种情结构成,而集体无意识就主要表现为“原型”(archetype)。所以荣格首先肯定个体无意识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论述他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而集体无意识产生的历史极为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幼年时代。最为经典的论述就是他认为婴儿出生本没有意识,但却潜在地具有一整套适应环境的心理机制,在其大脑深处有着所有从祖先遗传下来的生活和行为的模式,是人的一种本能、无意识的心理机制。它是一种永恒存在的客体,保存了祖先的各种遗传因子。因此,荣格借鉴“原型”来表述他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由原型组成的,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原型具有超验的形式和极大的象征意味。荣格在著述中列举过多种原型形象:如作为女性的阿尼玛和作为男性的阿尼姆斯、再生、精神、巫师、智慧老人、人格面具以及曼荼罗等等,甚至荣格直接认为原型就是原始意象。很显然,荣格的原型说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在文学作品中,荣格认为与原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神话。这显然受到了意大利学者维柯的影响,维柯认为,人类早先的世界就是神话的世界,然后过渡到英雄的时代,最后才是人的时代,人类历史总是围绕着这三个层次反复运行的。神话本来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理想与对自然神的崇拜,是最初的人类存在。荣格认为,原型是以神话的方式显现出来的。所以,对于一部艺术作品而言,当其产生之时,就具有世代相传的因素。比如歌德的《浮士德》因触及到每个德国人的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所以能成为德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为了表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区别,荣格将其理论命名为“分析心理学”,故我们把他对艺术的看法归结为分析心理学诗学。他首先对弗洛伊德的艺术是性欲得不到释放而升华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不是艺术作品成了精神病,就是精神病成了艺术品,这显然是一种悖论。荣格文学思想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两种创作心理的研究,即内倾(introverted)和外倾(extroverted)的艺术创作方法或倾向。荣格对这两种创作心理进行了归纳,“内倾的特点是把自我和主观心理过程放在对象和客观过程之上,或者无论如何总要坚持它对抗客体的阵地,由此而赋予主体高于对象的价值,客体不过是主体心理内容的标志;外倾的特点则是主体屈服于对象,借此对象获得更高的价值,主体的心理过程有时候看起来仿似客体的附庸。”(31)前一类作品的创作过程表现为艺术家与创作过程的一致性,作品按照艺术家所先期预定的目标产生。而后一类作品的产生过程表现出艺术家与创作过程的不一致性,他创作不是由自己决定,好像是被一只看不到的手在驱使着,“他的手被捉住了,他的笔写的是他惊奇地沉浸于其中的事情”(32)。荣格倾向于对这一种创作心理的研究,即主体因为客体的巨大力量所驱使,伟大的作品正是这种创作心理影响的产物。所以他认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33)。这也说明了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即在于弗洛伊德认为创作来源于个人无意识本能;而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是受集体无意识控制的,艺术是艺术家因集体无意识而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同样,荣格将艺术作品分为两种类型:心理型(psychological)和幻觉型(visionary)。前者的素材来源于人类意识经验,如他认为诗人的职责就在于阐发意识的内涵以及人类生活亘古如斯的喜怒哀乐;而后者则来源于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与上文相同的是,荣格也倾向于第二种艺术作品类型的创构,认为幻觉型作品才是伟大的作品类型。荣格列举了很多属于幻觉型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还有麦尔维尔的《白鲸》等,这些都是集体无意识驱使诗人创作出来的魔幻之作。它们的伟大在于体现诗人以个体人的身份,表现了全人类的精神和心灵。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是作品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而荣格认为,作品产生之后就超越了作家。因此,荣格的影响比弗洛伊德深远。

通过对荣格的诗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诗人代神言说”的创作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观点更多地回溯到了人类的原始时代,认为是人类的共同心理意识在作家身上的体现,所以作家创作了作品,而普通人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与弗洛伊德不同的,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诗人,只是他们有精神正常与非正常的区分,神志清楚的人是创造不出艺术作品的,只有患有神经病的人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所以弗洛伊德认为诗人都是神经错乱症者。可见荣格的诗学观比弗洛伊德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