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7.3.3.1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诗学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诗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也是精神分析诗学家。尽管一生专注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建构与精神病的治疗,但是他对优美的语言和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极为自豪的是他曾于1930年获得歌德文学奖。弗洛伊德一生发表了许多研究著作,其中涉及文学艺术问题的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其中有关于《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的论述)、《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1905)、《作家与白日梦》(1908)、《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超越快乐原则》(1920)、《论幽默》(1927)、《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等。这些论著除了建构了完整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还对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因等进行了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诗学的代表作品。

精神分析对整个世纪的文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弗洛伊德主义给文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精神分析从心理层面透视出文学以及文学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分析的影响。正如贝尔曼·诺埃尔所言:“实际上,精神分析学和文学的关系是双向性的,他们彼此相互借鉴、互利互惠。”(24)

精神分析诗学主要表现在对创作心理的分析上。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是通过窥视人的内心世界并描述这个世界的,在窥视到的内心世界里,大都与性欲有关。弗洛伊德通过对已经去世的作家的研究,发现他们都有精神病或表现为神经质(而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质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作家和诗人不同于正常人,他们的精神、灵魂、神经、性欲、梦幻、联想等等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文学源于性欲,他说:“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人的性欲如何转变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精神分析诗学用“性欲升华”理论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和功能。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升华,升华导致了人类文化的产生,也导致了艺术的产生。而升华的本源在于性欲的释放,当正常的性欲得不到释放的时候,它就会向其他方向转化。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它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25),这种高尚的社会目标即为文化的创造。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是建立在对过失心理的分析上的,他曾经分析了三种过失行为:舌误(slip of the tongue)、笔误(slip of the pen)和读误(misreading)。他经常沿用的例子都是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的,通过对三种情况的分析,他认为,这些错误本身具有一定的意义,是错误发出者的一种有目的的心理过程。譬如他认为,“诗人常利用舌误及其他过失作为文艺表现的工具。”(26)这说明舌误是有意义的,诗人绝不是偶然会犯这种错误,相反,他会在创作过程中加以巧妙地运用,成为创作中的笔误。“诗人却仍可用文艺的技巧予过失以意义,以达到文艺的目的。”(27)因而他得出结论,研究舌误应该从诗人开始,而不是所谓的语言学者及精神病学家。如他赞同兰克的评论:“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二场)中的舌误就其所表示的诗的情感及其技术的灵巧而言,都是最好的。”在这部剧中,鲍西亚就出现过明显的舌误,她为了不让巴萨尼奥选错或者在选择匣子时有思想负担,特意说道:“别注视着我吧,你的眼睛征服了我了,将我分成为两半;一半是你的,另一半也是你的——但是我应该说成是我自己的。”(28)这后半句话就是明显的舌误,但鲍西亚随口改正了,这实际上是她的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因此,弗洛伊德断言,无意识在诗人的创作中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他本人。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关于文学作品的第一部论著为《詹森的〈格拉迪瓦〉当中的妄想和梦》。通过对主人翁的妄想和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认为,首先,梦是可以被解析的;其次,梦是对某一欲望的满足。小说的主人翁——年轻的德国考古学家,爱恋着自己的一位女邻居,但在他的显意识中,是没有这种爱的。他有一幅女性人物的浮雕复制品,取名为格拉迪瓦,德语意为“走路的女子”。为了对作品中女性足部鞋底中部的隆起进行实际考察,他去了曾为火山摧毁的庞贝城,在那里,他发现了那位姑娘,于是他把她当作火山爆发的受害者的幽灵,与其恋爱。弗洛伊德用无意识理论对主人翁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解析,也即无意识利用梦、梦幻等各种非理性的行为使得主人翁意识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小说的最后,主人翁发现他所朝思暮想的这位姑娘其实就是他的邻居。在最为著名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中,弗洛伊德分析道,达·芬奇是一个美男子,然而却是一个性冷淡者,而且还是一个同性恋者,但他却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这样的性格呢?弗洛伊德认为,是达·芬奇儿童时代被压抑了的性欲。弗洛伊德考察了达·芬奇记忆里关于秃鹫的一段话,据说达·芬奇尚在摇篮里的时候,有一天一只秃鹫飞下来,用它的尾巴撞开他的嘴,并用尾巴一次次地撞他的嘴唇。根据这个记忆,弗洛伊德分析道,秃鹫的尾巴象征男性的生殖器,这是一个被动的同性恋幻想,其实暗示在母亲的怀抱中吸奶的过程。秃鹫在达·芬奇的梦中实际上是母亲的象征(秃鹫都是雌性的)。作为一个私生子,达·芬奇因为没有父亲而表现出对于母亲的过分依恋导致了他的同性恋性格,这是他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那么,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则反映了达·芬奇童年时期的这种被压抑了的性欲的升华,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性欲得不到正常释放后的转移。这也表现在达·芬奇后来创作的几幅以女性形象为模特的画中(如最为著名的《蒙娜丽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达·芬奇将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在画中的缘故。此外,弗洛伊德还通过“弑父”主题来表现他的观点,弑父是性欲升华的另一种极端表现,弗洛伊德认为弑父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所经常表现出来的原初的罪。他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和《卡拉玛卓夫兄弟》的分析,认为这三部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类主题,即俄狄浦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不仅是作品主要人物表现出俄狄浦斯情节,作品被读者所接受也正是对读者俄狄浦斯情结的唤醒,因而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其实就是性欲的升华在作品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