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7.3.1 第一节 西方20世纪诗学概要

第一节 西方20世纪诗学概要

关于“诗学”,法国象征主义大师、诗人瓦莱里认为:“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即把诗学看成是与作品创造和撰写有关的、而语言在其中既充当工具且还是内容的一切事物之名,而非狭隘地看成是仅与诗歌有关的一些审美规则或要求的汇编,这个名词还是挺合适的。”(1)而事实上,诗学不止是与诗歌有关的审美规则,它还兼有文学各形式的理论,具有文学性与审美性。诗学指文学的整个内部原理。现代诗学研究拓宽了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的诗学概念,它是针对整个文学而言的,并不只限于诗歌的诗艺学(poetique)。现代文学批评更多地论及广义的概念,因而,诗学包罗戏剧诗学、小说诗学或者甚至可以说各家诗学,如雨果诗学、托尔斯泰诗学等。无怪乎法国诗学研究的领军人物热奈特(Gérard Genette)认为诗学“不单是文学形式的通论,为文学评论实践作补充,还是一种对各种可能的文学阅读进行的探索”(2)

20世纪西方现代诗学延续了瓦莱里的传统,更多地专注于对文学形式通论的研究。作为一种文学现象,20世纪西方诗学研究更为复杂、更为系统,它涵盖了整个20世纪人文科学的所有内容,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到自然科学等等,经历了各种形式、流派的沿革。20世纪西方诗学蔚为大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甚于以往任一世纪,为西方社会文化、文学创作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世纪前半期的世界是战争频仍的世界,从西方到东方,到处都在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世界国家为摆脱殖民与占领,与西方列强展开了顽强而艰苦卓绝的斗争,西方国家之间也为争夺利益而互相倾轧;世界规模的战争注定了20世纪必将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面对世界性的灾难,人类何去何从?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对应着战争的激化,如核战;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在面对技术进步的同时,显得无所适从,如技术理性、技术决定论等。战争产生了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人类对自身的思考也走向深刻。所有这一切,必将带来新的思想上的变革,于是,精神(人文精神)的论争此起彼伏。战争源于对不合理制度的反抗,源于对旧秩序的反驳,而人文科学的发力反映了精神领域的革新,这也是新世纪开端的标志。各种流派的纷繁林立,显示了人文科学的一种批判,诗学理论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范式,诗学更容易使人想到文学和语言,它既表现了对以往世纪的承继,又突出了新的特色。19世纪或以前,诗学是谈作家的创作,并表现为作家自己的评判,没有专职的文论家、诗学家。但到了20世纪,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观,文学理论、诗学研究成为一时的显学,许多大学设立专门课程讲授文学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创立新的流派,但这些流派多数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当然,经典的诗学理论总能前后相继,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从世纪初对战争的反思到世纪末对后现代的论争,诗学深刻地反映着人类社会形形色色的观念演变。社会的复杂场景是诗学、文论得以生存的大舞台。传统的观念得以保留,优秀的激进的思想得以在文论中前行。诗学经历了科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人的挑战。从最初的批判转向语言,20世纪也成了诗学革命的时代,创作家让位于批评家、批评给创作以更新观念的巨大意义,正如斯威夫特所言:“渊博的评注家目光何其锐利,谈荷马见出荷马也不懂的东西。”(3)20世纪是批评的世纪,诗学也表现出深刻的批判,并且各种批判此消彼长。综观20世纪西方诗学,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反传统。西方诗学在20世纪一改古希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研究理路,从研究作品的情节,转向作者本人,之后又转向文本、读者。如表现主义诗学对作者情感的描述,认为艺术即情感、即表现;精神分析诗学注重对创作心理的研究。它们都是反传统的,尽管继承的因子依然存在。

其次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体现了诗学研究对语言的重视,20世纪西方理论对语言的关注是空前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从形式主义到新批评,以及其后的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语言一直就占据着诗学研究的重要地位。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不再只是一种媒介,它们还具有结构语义层次的功能,从结构主义的几种观点来看,语言结构层面的研究促使结构主义产生,后者为整个20世纪最为突出的诗学研究内容。

再次是诗学理论走向多元化。经历了早期的理论革新之后,诗学走向多元。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开始,诗学就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在后现代境况下,各种“后……”思潮蜂拥而起。以詹姆逊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家们,将目光投向第三世界民族国家,对当下的资本主义自身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立场,形成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用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当代社会,发人深思。总之,20世纪西方诗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对它的总结也是诗学理论走向日益成熟的标志。同时,也为我们与西方接轨并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诗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