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7.2.2.1 一、20世纪俄苏诗学概述

一、20世纪俄苏诗学概述

正如19世纪的欧洲史并不始于1800年一样,20世纪的俄罗斯诗学同样不是始于1900年。在此之前的1890年就开始了俄国文化的白银时代。既是文化,当然也包括诗学。自普希金以来的各种文学、诗学传统在这时得到了尽情的阐释和发扬,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的多声部。其中有普列汉诺夫等人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诗学,也有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人的宗教文化诗学,还有堪为现代主义之先声的象征主义诗学。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的20年代甚至更久,俄苏诗学所展现的仍然是一片众声喧嚣的局面,白银时代丰富多彩的俄国诗学仍然余音不绝。但革命毕竟影响了文化,大体上看,从十月革命之后到1934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官方主流话语提出,这十多年时间是由多元转向统一,由百家争鸣转向一家独语的时期。文化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逐渐走入一种总体而言是暗淡的时期。这一方面出于文学发展的惯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十月革命之后的几年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被迫要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国内外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去,繁荣、发展文学的事业一时还难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文学相对于其他领域,在一段时间里要“自由”得多。直到1932年的作家代表大会后,文学和文学家在思想上才被归入意识形态、在组织上纳入政府机构,成为党和政府有力的“武器”。因此,目前学术界将19世纪90年代起到十月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列为俄国文化的白银时代,是不无道理的。

有学者指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分为两大板块,三股潮流,经历了三次转移(28),即俄苏国内文学批评和侨民文学批评两大板块,社会批评、历史文化批评及审美批评三股潮流,经历了语言符号向文化符号(形式研究上)、意识形态本质向审美本质(本质认识上)、现实批评向宗教文化视角(批评重点上)三次转移,这对于我们整体把握20世纪俄罗斯诗学的大致流派和基本走向不无裨益。本书限于篇幅不能对此一一列举,只能在此划分基础上稍作概括,力求更简明地反映出20世纪苏联诗学的大致情况。考虑到19世纪俄罗斯诗学的巨大影响,加之20世纪初期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各国文论的冲击,20世纪俄苏诗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侧重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外在因素的社会学诗学,其中又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和近来的文化诗学为最突出的代表;另一部分是注重文学形式、内在结构等因素的结构诗学,从В·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流派到后来Ю·洛特曼的塔尔图学派,尽管其中屡经变迁,各有侧重,但对文学内部的研究始终是其中一种恒久的因素。人文学科的任何划分都不是绝对的,也有某些理论家的研究随时间发展而横跨这两大部分,如早期巴赫金的研究便是着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内在的复调性,此后又转向拉伯雷及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研究;洛特曼的研究也经历了早期的结构符号学到文化符号学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