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6.2.3.3 三、伊克巴尔:“自我哲学”观照下的诗学观念

三、伊克巴尔:“自我哲学”观照下的诗学观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南亚穆斯林文学界和思想界活跃着一位诗人和哲学家,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伊克巴尔。他被称为阿拉玛,即大学者。他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用波斯语、乌尔都语以及英语创作的诗歌和哲学论著。其中用波斯语创作的诗歌被汇编为六部诗集,分别为《自我的秘密》(1915)、《无我的奥秘》(1918)、《东方信息》(1923)、《波斯雅歌》(1927)、《永生记》(1932)和《旅行者》(1936)。在这些作品中,伊克巴尔用喜闻乐见的诗歌阐述深奥晦涩的哲理,将其哲学的全部基本范畴、纷繁复杂的思想、进步的社会主张,都巧妙地凝结在他的诗篇中,力图将现代科学文化与伊斯兰宗教传统相结合,在印度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纷纷觉醒,为争取人的基本权利、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奋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下,适应穆斯林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为掀起革命高潮打下基础。

在反对殖民主义剥削压迫和振兴民族的斗争中,伊克巴尔抨击了禁欲遁世和自我克制的中世纪伊斯兰神秘主义的封建哲理和旧价值观,对伊斯兰教义和哲理作出新的解释。一方面他借助了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些观念,另一方面从穆斯林的精神遗产——伊斯兰教义和苏菲主义著述中吸取精华,在诗歌的文学框架中构建“自我哲学”思想。

伊克巴尔先后在1915年和1918年发表了《自我的秘密》和《无我的奥秘》两首叙事诗,其中提出了“自我”和“完人”的学说,从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伊克巴尔看来,宇宙是一种存在,它是由无数的大小世界构成的庞大系统;宇宙运动是由一种被称作“自我”的力量维系的,这种神奇的力量存在于宇宙的万物之中,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所在,只有当“自我”被唤起时才能达到认识的自由阶段,世间万物里除“自我”外还有与之相对的“无我”,“无我”和“自我”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前者从后者中衍生,是它的发展和延续。(40)他主张生命的中心是个性,个性的最高形式是“自我”,它是一切存在和自然的基础和本质。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学说的基础上,伊克巴尔又提出了“完人”学说,以求树立新时期的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伊克巴尔的诗学观中,最早接受了伊斯兰改革运动文学派的观念,承认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来源,肯定文学的重大社会力量。因此,他主张文学要接近社会,接近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他强调形式服从内容,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在伊克巴尔看来,真正的艺术家是把自己的艺术特长贡献给人类的福利事业的人。(41)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必须反映生活,而且也是生活的工具。伟大的艺术的基础首先是思想,其次才是它的富有表现力的外部装饰。他认为诗人必须像人的眼睛,传递和表达民族这个躯干的情感和精神。他在《诗人》这首诗中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思想:

民族好比躯干,人民好比民族的四肢,

民族的手足,是衡量艺术创作的尺度。

政府管理机构,是民族的美丽的面容,

音调铿锵的诗人,是民族敏锐的眼睛。

躯体一处疼痛,眼睛就会哭泣,

眼睛对整个躯体是多么地同情!

伊克巴尔毕生从事诗歌创作,通过诗歌阐述他的哲学思想,他的许多思想对于它的时代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有利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钱仲联笺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魏 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王国维:《人间词话》,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鲁 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夏晓虹:《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钱仲联:《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天石等:《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程亚林:《近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黄 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刘 诚:《中国诗学史》(清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袁 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佛 雏:《新订人间词话》,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注释】

(1)参照何乃英:《东方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4页。

(3)高慧勤等:《东方现代文学史》(下),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页。

(4)高慧勤等:《东方现代文学史》(下),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页。

(5)何乃英:《东方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6)转引自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62页。

(7)〔印〕帕德玛·苏蒂:《印度美学理论》,欧建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8)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46页。

(9)〔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10)〔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11)〔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12)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版第3页

(13)〔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14)〔印〕泰戈尔:《泰戈尔全集》(第2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15)〔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16)〔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17)〔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77页。

(18)〔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80页。

(19)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29页。

(20)〔印〕泰戈尔:《泰戈尔全集》(第19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3页。

(21)〔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22)转引自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23页。

(23)转引自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23页。

(24)〔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29页。

(25)〔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页。

(26)〔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27)〔印〕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

(28)〔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29)〔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30)〔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31)〔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页。

(32)〔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页。

(33)刘安武:《普列姆昌德评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页。

(34)〔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页。

(35)〔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36)〔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37)〔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38)〔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39)〔印〕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论文学》,唐仁虎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40)参见刘曙雄:《伊克巴尔诗歌的“自我哲学”构建》,载《国外文学》,1997年第1期,第77页。

(41)参见王家瑛:《〈奴隶之歌〉浅析——兼论伊克巴尔的美学思想》,见《印度文学研究集刊》(1),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