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6.2.3.1 一、泰戈尔的诗学美学观

一、泰戈尔的诗学美学观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现代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被印度人尊为“诗哲”。他几乎涉足了文学艺术的每一个领域,多方面显示出他杰出的才华。他的卓越不仅体现在伟大的艺术创作上,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理论家。1892年泰戈尔发表了自己最早的美学论著《五个元素的日记》,进入20世纪,随着作家创作鼎盛期的到来,泰戈尔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文学艺术创作的论著,如:1903年的《五光十色》,1904年的《古代文学》,1905年的《现代文学》,1907年的《文学》,1936年的《韵律》和《文学的道路》,以及论著《文学形式》。在上述论著中,他对许多与文学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继承印度古代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泰戈尔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巧妙地运用印度古代和欧洲的文艺理论,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目的、意义,以及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形式和内容、真善美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论述精辟独到、发人深省,发展和丰富了印度传统的文论。

(一)和谐美学观

和谐观点是泰戈尔整个美学思想的基石,又是其诗学观的核心范畴。这一观念集中表现了他对美、对诗学、对人与世界的看法。“他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中既发现了美,又窥见了宇宙法则和梵的精神本质。”(8)由于从小受到印度传统文化的熏陶,泰戈尔的诗学观美学观带有神秘的泛神论色彩,其中和谐美学观就与印度古代《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中的“梵我同一”思想一脉相承。

由于印度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起源明显不同,反映到哲学思想层面上就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特征。希腊文明的特点是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将个人与自然对立。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基本上是无生命的,是没有理智和情感的,是无法和人沟通的。古代印度文明源于森林,产生于自然,古印度人依赖自然得以生存。泰戈尔认为,印度文明被大自然的浩大生命所包围,由它提供食物和衣服,而且在各方面与大自然保持最密切、最经常的交流。印度人和大自然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并把自然界万事万物都看作是有生命、有灵魂、有感情、有精神思维的,人与自然界的事物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论述人与世界的关系时,泰戈尔沿袭了印度古代哲学中“梵我同一”思想。“梵”是宇宙的本源和基础,万事万物都是它的显现或创作物。人也不例外,人也是梵的显现。梵也潜居于人体之中,作为人的精神本质。泰戈尔称其为“我”,“个人灵魂”,“灵魂意识”,“人内中的神性”等等。“梵我同一”学说的核心为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梵我同一”的哲学观念体现到美学中,就是“和谐美学观”。泰戈尔的“和谐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美是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在泰戈尔美学观中,美不是脱离周围世界的一种抽象,美是连接人和他周围世界的纽带,只有在万物的和谐中才体现出美。“世界的灵魂,似乎渴望在线条和色彩、音乐和运动、暗示和低语,以及一切无法表达的事物的启示所构成的无穷韵律当中表现出来,它在人心无休无止的渴望中——让最上的人在自己的创造物中显现出来——找到了自己的和谐。”(9)可见人与自然并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处于普遍的和谐统一之中,而这种和谐统一又是美的体现。泰戈尔认为我们通常称之为美的东西,那些线条、色彩和声音之所以令我们愉悦,只是其中包含着最高真理。宇宙万物都表现出和谐统一,和谐统一就是最高的真理。我们称为美的东西恰恰就存在于和谐统一中。

2.美是真和善的完美和谐

泰戈尔的和谐美学观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不仅真与美要统一,善与美也要统一,反对唯美主义,反对一切为艺术而艺术。

首先,泰戈尔重视美的真实本质,强调把整个真实逐渐变成我们快感的源泉,主张真和美的统一。在泰戈尔看来,真理本身就是有限和无限的和谐统一。他认为,真理只是“一”,但我们的心感知了这个“一”时,我们的心便体会了那“无限”了。

泰戈尔视真实为最高形式的美,在他看来,理解真实就会感受到乐趣。对于真实情况了解得越多,我们获得的快乐就越大,真实是快感的源泉。“我们理解真实,就会感到乐趣。我们没有全面把握真实,就感受不到乐趣。只有我们全面地把握真实,我们方能爱它,方能感受到乐趣。”(10)

其次,在论及美和善的关系时,泰戈尔认为,美的形象是善的完美形式,善的形象是美的完美本质。善为什么能吸引我们?因为一方面善实用,满足我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善本身就是美的。善本身已经包含美的内容和引起美感的原因。再次,善除了具有实用的作用外,还有一种与实用无关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在于“所有善的东西与整个世界有着十分深刻的和谐的关系,与整个人类的心灵深深结合在一起。”(11)这清楚地说明善指的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内在心灵之间的和谐统一。他还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就建立在功用和欣赏的统一上。他用花朵打了个比方,只有当花朵把自己的色香变成甘甜的果实时,美和善才真正地在最高阶段达到统一。

(二)文学本质论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文学原理必须解答的首要问题,也是深入研究文学的一个基本前提。自古以来,中西方文论就有很大的差异。西方的主要文学观念是从古希腊的“摹仿”发展而来的,以理性分析为主,建立严谨整饬的范畴系统。而中国文学理论观念以诗言志为起始,以主体情感表达为目标,以感性为主。印度古代文论则围绕着“味论”这个中心范畴展开。

对于文学的本质的追问是泰戈尔文论探讨的一大主题,在其诸多的文论集中都有涉及,并提出了一系列命题。在《文学的材料》中,泰戈尔明确地提出“文学依赖感情”,“表达才是文学”;在《文学的本质》一文中又指出“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描绘和人的性格刻画”;在《文学的意义》中,泰戈尔提出文学也就是结合的意思,“它的任务就是使心灵结合,这种结合就是最终目的”。泰戈尔的文论中有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将情感的表现和传达视作文学的本质和起源,因此对情感的重视成为其文论的独特亮点。

1.文学是自我感情的表达

泰戈尔认为,人们用自己的心灵情感去摄取外界世界,外界世界成为我们所特有的世界,然后我们将心灵中的世界表达出来这就是文学。泰戈尔有个生动而准确的比喻: “正如人们的肠胃里没有足够的消化津液,就不能很好地变食物为人体物质一样”(12)。同时,人类借助于文学描写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因此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客观对象,都是经过人的情感的洗礼的,不只是单纯的自然世界的镜像。在《文学思想家》中,他激烈地批判自然主义专家关于文学是自然镜子的论断,明确声明“文学不是自然的镜子”,“文学把具有那种精神世界的人变成自己的描写对象”。(13) 文学的创作必然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完全客观地描摹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

不仅文学创作依赖感情,文学评论也离不开感情。泰戈尔指出进行文学批评时,应该考虑两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作家的心灵与外界世界的联系究竟有多深?其次这种关系得到了多少永恒性的反映?“作家的心灵”指的就是创造者的心灵感情,他认为心灵感情与外界世界结合得越紧密,越深刻,那么作品就越成功。文学就是要用个人的真情实感来表达大众的普遍人性的真谛,表现“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表现自我实现美学、艺术上的“梵我统一”,达到个体与人类、个人与自然的永恒的和谐统一。

2.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描绘和人的性格刻画

泰戈尔的诗学主要从文学与人以及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他认为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描绘和人的性格刻画,并揭示出“艺术的主旨,也在于表现人格,而不在于表现抽象的与分析性的事物”(14)。什么是人格呢?泰戈尔这样解释,在人们身上还有另一个人,不是物质的人,而是人格的人;人格的人有自己的好恶,必须要有某种东西满足爱的需要。这个人格的人是人身上最上的人。他与这伟大的世界有着他自己的人格关系,并从中寻求某种东西来获得满足。人格在这里的含义不同于中国汉语的习惯意义,而是“人”、“人心”、“人性”的意思,是泰戈尔认为的“人”的代号。

在泰戈尔的诗学思想体系中,将文学的起源归结为主体精力过剩时产生的自由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同梵创始一样,是一种精神意念的创造,是非功利的。他认为人有着情感精力的蕴藏,然而这种精力并不完全用于人的自我生存。其中过剩的精力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人的文明正是建立在这种过剩之上的。人和动物都有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必要。对于动物来说表现这些情感都不超越实用范围,动物的目光只局限于搜索食物维持生存的范围之内,它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种族的需要。而人类不同,在生产生活中人类创造了大量的剩余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以自由和情感的释放。过剩情感的发泄导致了艺术的产生。

泰戈尔认为,在万物中只有人能了解自身,正是因为人的知识能强烈地感知自身,所以人比任何生物都更能强烈地感知自己的人格。情感的过剩导致了艺术的产生,过剩的情感又返回我们自身,表现人格意识的流溢。“因此,在艺术中,人显现自己,而不是他的客体。”(15)干巴巴的事实报道不是文学,因为它不过向我们提供了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事实而已。只有唤起我们自我感觉,唤起我们情感的事物的描写才是艺术。泰戈尔的人格说强烈地表达出文学即是人学的观念,文学表达自始至终关注的都是人的感受。在他看来,在艺术创作中必须突出人格的作用,和科学排除主观干扰追求达到绝对客观真实不同,艺术讲究捕获对象的灵魂,艺术的主旨在于表现人格,表现自我。

人在艺术中起主导地位,具有人格的人又是艺术的创造者。“外界世界与我们心灵上感情结合,就具有了许多表现形式。”(16)虽然外界世界只有一个,但它与不同人的各种情感结合时,它就创造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在传统的印度诗学观中,强调的是对生活的摹仿与写实,泰戈尔在西方近代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影响下,主张在艺术中突出人的积极能动作用,从而超越了印度诗学观念,在其艺术创作上将西方浪漫主义和印度传统现实主义相结合,为世界文学贡献出众多蜚声文坛的佳作。泰戈尔本人则成为举世瞩目的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家,给一向漠视东方文学的西方世界以震动。泰戈尔艺术创作的成功离不开其诗学观念,丰富的创作实践又极大地推动了他诗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3.文学的任务就是使心灵结合

泰戈尔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使心灵结合,而这种结合又是文学的最终目的。“我理解文学的本来含义,就是‘接近’,也就是结合的意思。”(17)他将语言里的表达方式分成两类,一类是一旦它完成日常的使用目的就会消亡;另一类则存在于它自己的内部,不会在日常短暂目的的狭隘界域里死亡,它通过感情和形式的结合,宣布它的存在。泰戈尔认为后者就是文学。

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其中一种欲望就是要与世界接近,亦即结合的欲望。这种欲望只有在文学里才有表现。鸟兽的感情只囿于自己的生活圈内,人的感情却创造着世上解放的道路,要在身上扩展自己——文学就是这样的一条康庄大道。虽然泰戈尔认为文学表现的是人内在的情感世界,然而情感世界和现实世界又是密切相关的。文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语言的媒介和各种艺术技巧将人的心灵和世界结合,文学是沟通自我情感和外界现实世界的重要途径。

大千世界以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有精神属性,在日常的实践中人日复一日地运用自己的心灵对世界施加影响,使自己的情感和世界和谐。“人赋予自然以情趣,同时,创造了与它相联结的人类生活中的特有文学”(18)。人受到自然世界的感悟,赋予自然世界独特的审美情趣,描绘出与人类生活相和谐、相统一的外界世界,这便是文学。文学通过自我和世界的结合,实现了其存在的意义。

(三)韵律、情味诗学观

1.韵律诗学观

韵律是泰戈尔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代印度古典主义美学的“韵论”是在对语言学和音韵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美学思考。“变化之声同不变之声的对立统一,合而为一,就是韵论的哲学思想基础。”(19)而“韵律论”则是泰戈尔诗学创新的表现,是诗人诗性的感悟,是在个人创作体会的基础上升华概括出的一种诗性文学观。泰戈尔在其主题论文《诗与韵律》与《韵律》中详细探讨了韵律在文学与美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什么是韵律?诗人对韵律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美学思考中,他不断给“韵律”这一概念以全新的理解与诠释。

在泰戈尔早期的诗学思想中,韵律主要是指诗的格律,体现的主要形式是诗的格律。童年时期,诗人就对韵律有着特殊的敏感。当他读到孟加拉语儿童初级读本的两句韵文时,他的内心激动不已。对于韵律的独特的感悟引发了泰戈尔对于诗歌的好感,引导诗人走向了辉煌的诗歌创作之路。而诗的格律主要通过形式美和乐感来体现。他在1893年写给侄女英迪拉的信中说:“当水体不再受堤围禁锢而铺开成为单调的茫茫一片时它就失去了它的美。就语言来说,韵律起着堤围的作用,赋予它的形式、美和特征。正如河岸给每一条河以独特的个性一样,格律也使得每一首诗成为独创……使语言具有力量,韵律的严密约束是必不可少的……约束就这样,产生了形式、运动、音乐美;限制不仅产生美,也产生力量。”(20)严整的格律不仅赋予诗歌以形式上的韵律美,还给语言以力量。正是这种神秘的力量,赋予诗歌不可言传的韵味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意境,诗歌应该有超出本身含意的东西,那超出的东西是不可言传的,韵律就起着那个作用。

早年时期,泰戈尔对韵律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传统印度诗学韵律即诗的格律层面上,到他创作中期,便不再将韵律与格律混为一谈,而是把格律和韵律作了区分。格律的意义在于使诗具有比散文更胜一筹的美,格律意味着文学创作的形式,格律本身并不是诗,诗的真正价值在于是否具有内在美,而不是有无格律。而韵律这一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远远超过格律,格律只停留在形式层面,而韵律则侧重内容层面。就文学而言,无论是散文还是诗都有自己内在的韵律,只是韵律在诗中表现相对明显,而在散文中则不明显。

在泰戈尔整个的诗学思想中,将韵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哲学高度,他认为,韵律是揭示宇宙万物奥秘的一种力量,韵律就是运动,就是和谐限制所造成和所制约的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固有属性。艺术的韵律只是这种自然韵律的一个章节。在韵律说中,泰戈尔提出美就孕育在韵律中的重要观点,他说:“玫瑰花引起我们美感的原因,也就是大千世界里普遍存在的或基本的原因。世界越富足,就越难自制。它的离心力在无止境的五光十色里把自己分割成千百份;而它的向心力在唯一完整的和谐之中获得了五光十色的无穷欢乐。一方面是发展,另一方面是抗衡——美就产生在发展与抗衡的韵律之中。”(21)

2.情味诗学观

“味论”是印度古代诗学的核心内容,泰戈尔的情味说,就是在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味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味”这一概念在印度文学中由来已久,在最早的吠陀诗篇中,就表达了四种意义上的“味”:植物的汁液的味;医学上的味;宗教上的味;诗歌的味。在《奥义书》中,味往往用来表示事物的本质、精华。但直到婆罗多在《舞论》中才明确味的美学范畴和具体定义。

美学中的“味”具有比喻的意义,鉴赏者在作品中强烈感受到、品尝到的普遍而共同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快感就被称为“味”。品味,“就好像是某位品尝着美味之人应该无限地延长那个将美味放在舌头上的行为”(22)。味又产生于常情、不定情、随情的结合。它的产生过程如同口味:“正如味产生于一些不同的作料、蔬菜(和其他)物品的结合,正如由于糖,(其他)物品、作料、蔬菜而出现六味,同样,有一些不同的情相伴随的常情(固定的情或稳定的情)就达到了(具备了)味的境地(性质)”(23)。“味论”的美学思想对印度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戈尔在继承该思想的基础上还有所扬弃,发展了传统味论的合理内核,将味论原理运用到整个文化领域,建立起具有现代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综观泰戈尔的文学与创作,情味论贯穿其中,在诸多文艺专题论文中,他都从情味的角度来谈艺术哲学。

(1)文学的实质

在泰戈尔的诗学体系中,曾多次用情味的概念来表述文学的实质。“文学进行着情味形象的创造”(24),在泰戈尔看来,诗歌就是带有情味的句子,文学创作就是情味的创作,是运用各种精湛的艺术技巧,从事着自己感情、情味和快感世界的创作。

(2)艺术美通过有限的物质形式表现无限的梵性精神

泰戈尔在《我的回忆》一文中明确指出了他一切著作所涉及的主题——在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一切创作在形式里是有限的,但在个别人的自我表达里是无限的。这个别人是人内部的统一的本质,而这就是人的最大秘密。”(25)传统情味理论中具有“以个别、特殊显现一般”的美学特征,“味”的美学范畴中含有事物内在精华、本质的意义,而味表达的“情”是人类心理中最典型、最深切、最具普遍性和感染性的情。创作本身便是自然的美反映到创作者内心中唤起其欣赏自然客体所产生的审美快感,继而创作者又将自己的思想和情结从个人层面升华到普遍层面,从而实现了在有限中达到无限。

(3)“完整情味”的审美观念

在《创作》一文中,泰戈尔说:“在艺术创作里,存在着情味的真实的表达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通过有形表达无形的问题,就是通过无形看到被隐藏的有形的问题。”(26)这一观念源于《奥义书》,就是要完整观看被掩盖着的全部。“完整”指的就是找出事物的核心部分,将分散的信息聚集在一起。他认为,在审美过程中必须将情与理结合,作品才能以一种完美的情味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4)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泰戈尔通过对情味的阐释,肯定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味”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现实生活,“味”源于外部世界的“情”,“味”是外部世界反映到作家头脑中,并通过作家的主观体验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审美特征。然而,味出于情却又高于情,是情中的本质、精华。他谈到历史事实和历史情味时说:“……历史情味,这个情味就是史诗的生命。”(27)他认为不管作家保留还是分割历史,只有复制到了历史情味,他的创造活动才能获得成功。而且具有历史情味的小说必定比一大堆历史材料的堆积更能打动人,艺术创造的真实来源于现实的真实,却又超出现实的真实,只有当艺术的真实触及到人类永恒的情感时,艺术创作才能取得成功,作品才能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泰戈尔的诗学美学理论兼容并包,论述深刻,在继承印度古典文论的基础上,积极吸取西方文论精华,在印度和西方文论互释互融中寻求跨文化的创造与建构,对印度诗学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泰戈尔以和谐为起点,全面探讨了关于美和诗学的各种问题,突出表现了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亲密无间的关系。他一方面在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中含英咀华,另一方面又将印度感性的、意向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带到诗学美学理论中去,使其文论呈现出神秘的泛神色彩。他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强调本民族传统理论的博大精深,在最大限度上表现出了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反对和抵抗,他通过标榜本民族文化的优势,矢志不渝地运用印度传统情味的诗学观念,挑战殖民者对其民族的文化奴役,自觉主动地将印度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愧为印度文学的一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