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6.2.2.2 二、以感悟性范畴为主体的诗学观

二、以感悟性范畴为主体的诗学观

印度文论系统是以“味”为核心范畴,并围绕着这个中心范畴而展开的。而“味”这个中心范畴又是具体感悟来的,整个理论体系的特征是建立在感悟性基础上。首先,“味”体现了一种精神的愉悦,由于古代人难以将精神愉悦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就用生理快感来比喻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其次,“味”代表着事物的本质精华,它所表达的是人类心中最本质、最深切的情感。这种情感难以确切表达,只能用心领会,好比品尝的过程。

帕德玛·苏蒂在《印度美学理论》中说:“正是印度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一切,而西方则将一切肢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如主观、客观、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改良主义、理想主义等等。在印度美学中,时间因子是个无始无终的过程,既不在概念世界的形成中出现任何阻断,也不在印度人心理的连贯性思想中发生停顿,而这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中都得到了反映,在审美的创作实践中亦是如此,每一篇后来的论文都以这种方式接受了前面论文的权威性,以至于新论文自动地与旧有的思想体系统一起来,并像图腾崇拜一样保存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7)苏蒂的这段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印度文论与欧洲文论的区别所在。一方面,印度以整体的观念看待事物,重视整体综合,欧洲则相反,重视分析。另一方面,印度文论特别注重继承前人的思想,即使是新的创作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并无超越和颠覆的意图。这也是和西方文论迥然不同的地方。这一思想特色在近现代印度诗学的发展中很容易考察到,比如,在泰戈尔的诗学观中有对印度传统“味”、“韵”理论的继承和发挥。现代的文学理论家普列姆昌德在论述文学时还常常加以引证和发挥古典诗学的“情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