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5.5.2.4 四、墨守成规的“古今传授”

四、墨守成规的“古今传授”

藤原为家(1198—1275)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争夺歌道家的谪传地位,分裂成二条家、冷泉家及京极家等三派。其中以二条派影响最大,他们继承了藤原俊成与藤原定家创立的古典主义唯美歌学,只是和歌的风格由浓丽妖艳转向平淡沉郁。由于他们将歌道作为家传秘学,轻易不外传,到了十六七世纪时,二条家与京极家都相继失传,只有冷泉家的歌学勉强保存了一丝命脉,但已陷入了僵化保守,毫无生命力。

早期的京极派歌风显得“奇矫且牵强”,这种个性的张扬与藤原为兼在官场上的春风得意有很大关系,我们从歌集《为兼卿和歌抄》的作品风格上可见一斑。书中反映出藤原为兼的诗学主张,他引用了《诗大序》、《文镜秘府论》以及明惠的《遣心和歌集序》等的观点,他认为在《万叶集》时代,当诗人“应物斯感”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情志,不会因为别人已作过同样的题材或诗语而有所顾忌。在“心”与“词”的关系上,他主张为了表现“心”(情志)而应该摆脱对词(词章句法)的使用限制,即所谓的“制禁之词”或“制词”。相反,二条歌派则顽固地墨守“制词说”,对京极派为兼的做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藤原为兼的不矫饰词藻、直抒胸臆的观点是错误的,讽刺藤原为兼的和歌近俗近俚,使和歌创作变得混乱不堪,甚至使歌道失落。

1315年,藤原为兼遭到流放,伏见天皇去世,京极派开始处于逆境,而二条歌派开始兴起。进入南北朝时期,冷泉歌派加入了二条歌派与京极歌派的派别论争,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假托三大歌派的伪书,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愚见抄》、《愚秘抄》、《三五记》、《桐火桶》等著作,均出自所谓非正统歌道家之手。此外,歌学与日本本土宗教的神道教结合,产生了神道歌派,它游离于歌坛之外,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333年,镰仓幕府时代终结。后醍醐天皇重新掌握了大权,1334年改年号为建武,实行新政,史称“建武中兴”。但只过了两年,便被武士足利尊氏推翻,后醍醐天皇逃到吉野,建立了南朝;而足利尊氏则推举光明天皇建立了北朝,于是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开始了。1467年(即应仁元年)爆发了“应仁之乱”(18),持续了11年之久,这场由诸侯割据而引起的内乱,不久便使日本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战乱给京都的文人阶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躲避战乱,一些贵族僧侣们离开都城,在偏远的地方传播和歌,这反而使得和歌创作的阶层扩大了。此举也使得和歌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其中宗祗等人起到了关键作用。宗祗敏锐地看出平易温雅的二条派歌风与时代的审美脉搏合拍,他便积极推广传授藤原定家编集的《百人一首》,宣讲古典文学知识。由于《百人一首》中收录的和歌多出自于《古今和歌集》,于是就有了“古今传授”的说法,意思是说传授以古今和歌集为代表的歌学知识及创作方法。在江户时代之前的很长时期,歌学歌道的传授非常讲究宗派的延续,一般只传给自己的子女或选择得意的弟子,对旁人则是秘而不宣。所谓歌道传授,指关于和歌的相关知识、创作方法、古典的解释等等内容。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后期兴盛起来,特别是《古今和歌集》被当成和歌创作的最高典范以来,有关《古今和歌集》的诗句解释、词语的读音,出现了许多流派,或从佛教、或从神道的观点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出现了将歌道形式及内容神秘化的流弊。

在众多的“古今传授”者中,最著名的歌道家之一就是细川幽斋(1534—1610年)。幽斋虽对冷泉系统的歌学表现出兴趣,但总体来看还是墨守二条家的歌学道统。在和歌创作上,他主张立意构思应避免张扬、突兀,不能标新立异;语言要简练,内容应通俗易懂,要优先考虑作品的风格,应避免将自身的影子过多地投射到作品中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在作品中过多地表现自我。幽斋推崇的诗集有《续后选集》,理想的歌人为藤原家隆。在具体的和歌创作上,幽斋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但缺少独创性,墨守中世以来所形成的咏歌的清规戒律。本居宣长在《国歌八论》中批评道,他的诗歌未能摆脱安分守己等封建伦理的樊篱束缚,没有真正悟得歌道,不具有“正风”。虽然如此,幽斋也不是一味地保守,尤其是在对门徒的指导上,就表现出灵活的态度,而且也没有死抱住“古今传授”不放,具有一定相对灵活的观点。细川幽斋的文学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他使得注重优美平易诗风的二条派歌学保存了血脉,直到江户时代的中期,二条歌派的歌学仍具有绝对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