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5.4.3.2 二、诗歌的审美标准

二、诗歌的审美标准

诗歌首先是审美的艺术,然而诗歌语言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审美体验的不同。“诗歌对于和诗人同族并和诗人操同一语言的人所具有的那种价值,对于别的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诗歌审美理想和审美原则。

阿拉伯传统审美注重语言,对于诗歌的语言阿拉伯诗论有明确的标准,哈法杰曾经概括道,好诗的语言应该“一、不拗口;二、娓娓动听;三、浅近易懂,不偏僻、不生涩;四、不粗俗、不低劣;五、符合语言的正确惯例;六、不引起不快的联想;七、表达应传情,亲切温柔的东西应使用昵称、爱称或反之;八、单词音节应适中,少使用多音节词……”这些语言规范,不仅指导着阿拉伯诗歌创作,而且规范着阿拉伯人对于诗歌的阅读期待。

阿拉伯诗歌是阿拉伯审美价值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这个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因为它的产生早于伊斯兰教,早于其他语言艺术形式。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曾经用诗歌的美学标准衡量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甚至包括宗教经典。古诗题材广泛,每一题材都有各自的审美标准,如写人状物的要求细腻而典范化;表达情感的要求真切感人;传播教义的要求深入浅出;神秘主义的要求意境幽远。阿拉伯诗歌发展的历史证明,这些古代的审美理想不仅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遗忘,而且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法被现代西方诗学的审美原则所取代。如古代阿拉伯诗中有很多“吟诵废墟”的诗引,不仅是歌颂故居,还意味着对青春和爱情的留恋、对安定富足的憧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旅程”一词,不仅表示踏上迁徙之路,也表示展开了充满艰辛劳顿的漫漫生活之路。而“野牛、野马的故事”,不仅叙述了动物与自然和人类的深刻矛盾,也揭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人的生存状态的恶劣。“星辰”、“时间之箭”意味着命运,“水”、“雨”意味着生命,“月光”意味着愁思,“长夜”意味着忍耐,“炎热”意味着焦灼等等,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但这些意象在其他民族的诗中也许有完全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