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5.4.1.1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居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并且加入了阿拉伯联盟的国家或地区,它们分布在亚洲的西南部以及非洲的北部和东北部,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苏丹、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毛里塔尼亚等众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达2亿,史学家将他们大致分为纯粹的阿拉伯人和归化的阿拉伯人,因为他们在肤色、宗教信仰、语言和风俗习惯上各不相同。

阿拉伯国家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被称为“两洋五海之地”:西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北面隔地中海和欧洲相望,中间贯穿红海,东南有阿拉伯海,此外还靠近里海和黑海,是三大洲的连接之地,海上交通枢纽。这种广阔而又特殊的地理区域以及纷繁复杂的民族情况为阿拉伯国家和东西方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远在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就同西方国家有着水陆两路的亲密接触,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是以阿拉伯为基地,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由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体系在东方地区广泛传播,对这个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文化体系是经过长期酝酿以后最终形成的,并且有自己鲜明的特性。而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阿拉伯文论与伊斯兰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这个半岛正处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半岛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和社会,许多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经常发生仇杀、劫掠和战争,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社会危机四伏。与此同时,外族势力的侵入,更进一步加深了当地的危机。在宗教方面,人们信仰的是原始宗教,每个氏族部落都崇拜自己的神灵和偶像。可是随着社会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这种原始宗教的信仰逐渐发生动摇。这时虽有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半岛流传,但这些外来宗教似乎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种新的宗教,以便统一人们的信仰,消除氏族部落的隔阂,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社会,就是大势所趋了。

于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570—632)应运而生。他自612年起向麦加居民公开传教,后来由于遭到麦加一部分人的反对,于622年率大批信徒——穆斯林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并打破穆斯林的氏族部落界限,提出“穆斯林都是兄弟”的原则,建立了以他为首的穆斯林公社。这个公社是兼有宗教和政治、经济、军事性质的团体,而穆罕默德则兼有宗教和政治、经济、军事领袖的资格。其后,穆罕默德将麦加定为伊斯兰教的宗教中心,而把麦地那作为政治中心,伊斯兰教至此初步形成。

从伊斯兰时代起,阿拉伯民族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以统一的宗教信仰为纽带,把各个分散的部落结合成了统一的国家,并在穆罕默德领导下迅速向外扩张,逐渐把周围的许多地区接纳为自己的臣民。公元8世纪中期已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非洲北岸及西班牙等地,深入中亚细亚,占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领土横跨欧、亚、非三洲,从而形成了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拥有统一宗教信仰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军事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势力达到最盛时期,科学文化也有重大成就,并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古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诵读、朗读”。它不仅是宗教经典,也可视为政治和文化纲领:“凭着这部《古兰经》,穆罕默德在23年之中,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熔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凭着这部《古兰经》,阿拉伯民族在百年之中,解放了亚、非、欧三洲上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奴役的几百万人民。后来,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1)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中古时代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伍麦耶王朝时期(661—749)、阿巴斯王朝时期(749—1258)和奥斯曼帝国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这四个时期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和成熟的时期。

在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人在政教合一的领袖——哈里发的率领下,以阿拉伯半岛为基地,迅速向外扩张。随着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伊斯兰教开始了第一次大传播,为伊斯兰教由民族性宗教变为世界性宗教打下了基础。

伍麦耶王朝时期,哈里发向西、北和东三个方向继续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其势力范围从西亚扩展到了北非、西南欧、中亚和南亚。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开始形成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时阿拉伯的学术研究工作如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星相学、哲学、化学等的研究业已普遍展开。例如:宗教学包括《古兰经》的诵读学、注释学、圣训学、教义学等;历史学主要研究氏族部落的历史和先知的生平活动;语言学主要研究如何大量吸收外来语,使之阿拉伯化,如何改革阿拉伯语,使之容易为外族人所接受等。

阿巴斯王朝任用波斯人为首相,确立了以首相为中心的波斯式官僚体制。这标志着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封建制度进入了成熟时期。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因而,此时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形成了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三大文化中心。

从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促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最终形成,并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百年翻译运动既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和传播宗教的需要。在“百年翻译运动”的推动下,阿巴斯王朝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从阿拉伯人到当时生活在阿拉伯国家境内的各族人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出多民族、多种文化和意识形态融合的特点,在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和突出的成绩,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灿烂的时代,而当时,欧洲的科学文化尚处在摸索和彷徨的阶段。“百年翻译运动”对许多古希腊文献的保存还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因为翻译成阿拉伯语才保留下来的。

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尽管还在不断扩展领土,并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东南欧、东南亚以及东亚地区,可是在文化上却没有取得特别引人注目的成绩,未能达到阿巴斯王朝时期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