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5.2.6.3 三、艺术摹仿自然过程

三、艺术摹仿自然过程

阿奎那承接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的摹仿说,作了很多大胆新奇的发挥。首先,阿奎那提出了摹仿“自然过程”的观点。由于他的摹仿是和上帝的创世理论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被放在了上帝的对面,因此,把“摹仿”读作“创造”可能更合他的本意。例如,他说:“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艺术所以摹仿自然,其根据在于万物的起源都是相互关联的,从而它们的活动和结果也是如此的。但是艺术作品起源于人的心灵,后者又为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而上帝的心灵则是自然万物的源泉。因此,艺术的过程必须摹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仿照自然的产品。”(101)所谓“自然的过程”即上帝创造自然的方式。艺术家之于上帝来说相当于学生之于老师:“学生进行学习,必须细心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须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102)其次,他赋予了作家创造性的权利:“一个艺术家可以通过它的艺术,知道他还没有创造出来的东西。艺术的形式从他的知识流出,注入到外在的材料之中,从而构成艺术作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去想到那些还没有做外在表现的形式。”(103)因为,“装置的摹仿对象,乃是指作者心灵中的观念,而非工具本身。”当然一切最终归入上帝:“艺术乃是制造者心里有关制造事物的思想,至于艺术的掌握,则以上帝为最确实。”(104)但就艺术论而言,阿奎那纠正了以往亦步亦趋的机械摹仿论,暗地里已经转到了“主观唯心主义”,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主张的“自由创作”有启迪之功。

总之,阿奎那对美的定义、美与善的异同、美感的直觉性、审美感官、审美经验中理智成分的强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他和他的世纪往往被人以“黑暗”遮掩,但并不能阻止他在黑暗中发光。

参考文献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张月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等:《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美〕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2004年版

〔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蔡鸿滨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英〕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季桂保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W·蒙哥马利:《奥古斯丁》,于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注释】

(1)〔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2)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J.G.Droysen,1808—1884)在《亚历山大的继承人》一书中首先使用希腊化这一术语,后人虽然承袭了术语但是没有首肯他赞赏的立场。参见陈恒:《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第110—121页。

(3)〔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4页。

(4)〔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蔡鸿滨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19页。

(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51、355、356页。

(6)中世纪是个略有模糊的时间概念,罗素认为它“大约自公元400年起到公元1400年为止”。见〔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36页。斯塔夫理阿诺斯认为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时间为500—1500年,见〔美〕L·S·斯塔夫理阿诺斯(L.S.Stavrianos):《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目录第3页。

(7)〔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82页。

(8)参见〔美〕阿尔文·施密特(Alvin Schmidt):《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十章。

(9)〔英〕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季桂保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9页。

(10)〔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1页。

(11)〔古希腊〕伊壁鸠鲁:《阿萨那尤所著作集》(第7卷),第547页a,转引自〔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页。

(12)〔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

(13)〔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5—249页。

(14)〔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15)〔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7—238页。

(16)〔古罗马〕西塞罗:《论职责》(第1卷),第98页,见〔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

(17)〔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9页。

(18)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诗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19)〔古罗马〕贺拉斯:《诗艺》,见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1页。

(20)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21)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22)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诗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23)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诗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24)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25)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26)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27)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诗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28)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诗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29)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30)〔美〕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张月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31)〔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3页。

(32)〔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等:《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页。

(33)〔古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转引自〔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9页。

(34)〔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173页。

(35)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36)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37)〔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1页。

(38)〔古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页。

(39)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109页。

(40)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41)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42)〔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43)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95页。

(44)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96页。

(45)〔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5—316页。

(4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75页。

(47)转引自包利民:《普罗提诺对柏拉图“奥秘”的解读》,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24页。

(48)转引自包利民:《普罗提诺对柏拉图“奥秘”的解读》,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24页。

(49)正因为如此,emanation汉译中有人用“流溢”,也有人用“放射”。

(50)〔古罗马〕普罗提诺:《九章集》,转引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7页。

(51)〔古罗马〕普罗提诺:《九章集》,转引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73页。

(52)〔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等:《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149页。

(53)〔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7页。

(54)转引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6页。

(55)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56)〔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等:《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页。

(57)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236页。

(58)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59)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60)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61)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62)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63)〔古罗马〕普罗提诺:《九章集》,转引自〔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2页。

(64)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238页。

(65)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66)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67)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章安祺编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68)〔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7页。

(6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8页。

(70)转引自〔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7页。

(71)〔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35页。

(72)〔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1页。

(73)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74)〔古罗马〕奥古斯丁:《论音乐》,转引自〔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等:《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页。

(75)〔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76)参见〔英〕W·蒙哥马利:《奥古斯丁》,于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7)〔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6页

(78)〔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8页。

(79)〔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见《外国美学》第十七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7页。

(80)〔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等:《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182页。

(8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33页。

(82)〔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77—178页。

(83)〔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等:《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84)〔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78页。

(85)〔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4页。

(86)〔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7—18页。

(87)〔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附录“希腊教父的原文”,褚朔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88)〔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39页。

(89)〔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90)张宪:《依傍理性走向对神的信仰》,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67页。

(91)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

(92)〔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93)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

(94)〔美〕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等:《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95)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

(96)〔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97)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98)〔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褚朔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6页。

(99)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

(100)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10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154页。

(10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页。

(103)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104)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