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5.2.1.2 二、主要流派和观点

二、主要流派和观点

希腊化时期主要哲学兼美学派别是伊壁鸠鲁派(Epicureanism)、斯多葛派(Stoicism,又译斯多噶、斯多亚派)、怀疑派以及折中派。

伊壁鸠鲁派继承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加进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其主要宗旨就是要让生命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该派带有唯物主义的、机械主义的和感觉主义色彩。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审美观表现在他们并不看重精神之美,强调美就是“对耳目来说令其愉悦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美不能产生愉悦,我就向美和那些无端赞美美的人啐唾沫。”(11)“艺术是哲学的侍女”,因为音乐和诗歌不过是噪音罢了。(12)

斯多葛学派是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影响最大的流派。创始人为芝诺(Zeno,前336—前264)。它的核心内容是伦理学说,以宿命论和禁欲主义思想为主要特点,是基督教的思想来源之一。斯多葛学派认为美学价值应从属于道德价值的信念,现实世界渗透了理性、完善和美。精神的(道德的)美高于感官的(形体的)美,后者几乎没有价值。他们声称“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美的本质在于“理想化的比例”和得体(decrom)(13)。斯多葛学派创造了新的诗学术语——幻想(phantasia),亦即想象。(14)

怀疑派创立者是皮浪(Purron,约前365—前275)。皮浪认为理性也好,感觉也好,都不能提供真实的知识。因此,人对一切现象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怀疑论学派的审美相对论认为,尽管美和艺术存在,但并没有关于美和艺术的真正的知识。诗没有什么用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诗的虚构使精神混乱。文学理论是不可能的、不必要的和有害的。文学作品的无限数量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力,清楚的作品不需要理论家来作解释。如果作品是邪恶的、伤风败俗的和有害的,那么阐释它的理论也一定是有害的。(15)

折中主义学派综合了其他所有三种倾向的学说。斐隆和安提奥库斯领导的柏拉图学园,通过调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了折中主义。西塞罗是折中主义美学的代表。他强调了两种美的区别:把道德美定义为“适宜的”美,而把感觉的和美学的美定义为“刺激眼睛”的美。他还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美:尊严和美貌(16),大体相当于中国美学中的阳刚和阴柔。西塞罗把审美能力归功于人,包括灵魂和肉体的能力、精神和各种感官的能力。(17)

贺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第一个古典主义者,他竭力主张向希腊学习,把希腊的许多做法当作写作的规范,但他主要的工作似乎是为了建立写作教本。

朗吉弩斯把“崇高”建成了真正的诗学范畴,开浪漫主义的先河,康德的美学理论和19世纪浪漫主义都是他伟大理论的“回声”。

罗马晚期的普罗提诺改变了古代诗学的方向,搭建了通向基督教诗学的桥梁。他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增加了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认为神(太一、绝对者)是美的源泉,感性世界的美是低级的,精神世界的美才是高级的,借助于感性的观照、灵魂的自我完善,才能回归太一的伟大。

随着世界潮流的改变,中世纪诗学的地位有所回升。中国的理论界也抛开以往简单粗暴的历史观,开始对中世纪诗学进行平和踏实的研究,改变了一味贬低、否定的论调。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美学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接受了上古的一些传统美学观点,承认美的客观性,强调尺度、形式和秩序,认为事物之美在于和谐和合适。不同的是,他们都宣称美来源于上帝,上帝是真正的美。阿奎那的诗学调和了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美、和谐与鲜明;与奥古斯丁的柏拉图主义倾向相比,他的经验主义和唯智主义倾向更浓一些。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推进了诗学的研究。任何企图在哲学层面回答美是什么或者艺术是什么的人,都会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