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5.1.3.2 二、元代词学理论的发展

二、元代词学理论的发展

词和散曲是中国诗史上的两种诗歌形式,词在宋代达到辉煌,元词是宋词的余波。元朝当代人对散曲是看中的,但对元词则一直不够重视。元代词学水平不如元曲已经成为共识,但在词学理论上仍然有较大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数量相当可观的宋元之际和元明之际的作家时代归属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有相当多的元代词学家被划分到宋朝或者是明朝,有相当多的词作被收入《全宋词》而不收入《全金元词》。其中著名的就有被划入宋代的张炎,而他提出的“清空论”代表着元代在词学理论上比较大的发展。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词人。宋亡时他33岁,《词源》写于1317年,是他晚年之作,作为其核心观念的“清空”,便不能不具有总结其毕生情感经历而最终确立价值内容的意义。《词源》成书时宋亡已近40年,江山易主的人世感慨渗透其中,且折射了宋亡之际士人绝望而冷寂的心境,说明了词美的特性。

《词源》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有关词的形式、题材及表现方法诸问题,“序”之外,分为两卷,上卷论词乐,下卷则论词之制作。《词源》所体现的文学思想可以说是司空图、严羽诗论思想在词学理论方面的延伸,张炎是从格律派词论出发的,但又和传统格律派词论有很大不同,除重在音律和典故之外,他更重视词的意境创造。至于表现内容,他将雅正作为评词的最高准则,竭力排斥俗词、谐谑词、豪气词。他说“词欲雅而正”,这一发端于古老的诗乐合一观的论点,提出了合于儒家古训的社会伦理规范。从宋代以来,提倡作词效法楚骚,以楚骚传统作为评价词作优劣的标尺,一直是历代词论的一种重要观点,但较早提出这一原则的是张炎,他和同时代的理论家有鉴于词风的柔靡不振,试图通过唤醒深植于文人学士心灵中的社会伦理观念,把婉约词创作纳入正途。另外,《词源》还用很大篇幅探讨命意构思、句面字法、用事,乃至令词、长调的写作方法,及对咏物、节序、赋情、离情等不同题材类型的独特要求,试图归纳总结出一整套供人借鉴、遵循的模式,颇见集大成之意。《词源》充分浸染着时代使命感与流派美学精神。综观它的深层,反映出词的高度成熟以及深化归雅的内部运行规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