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比较诗学史
1.4.3.2.2 二、两大史诗中的诗学思想

二、两大史诗中的诗学思想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不仅史诗的主题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而且史诗中不少段落直接就是哲学或宗教论述。其中有不少内容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看法,属于诗学的范围。这些思想与前一时期的吠陀思想有联系,同时也有新的发展。一般认为,史诗时期的印度诗学理论已经基本成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瑜伽思想为审美心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瑜伽(Yoga)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存在,原意是指给牛马加上辕轭,使其驾车。以后又引申为联系、结合、统一等意义。汤用彤先生解释了这个词义演变为对心理控制和修持的意义的过程:“瑜伽一字早已数见于梨俱吠陀。其意义之一,为枷或驾(如服牛驾马之意),故有联系、合一诸义。而中华旧籍因译为相应。摄一切见集谓个人之我与胜义之我相合,是曰瑜伽。盖人我沉溺罪欲,而与大我分散,故一切罪恶之根为分散,不统一,求去罪恶,须有精神之统一。奥义书及世尊歌中常阐此义,而此即所谓瑜伽也。然瑜伽之名,特指修行之方法。盖自梨俱吠陀以来,宗教苦行或净行为人所重。情欲奋发,不可克制,有如劣骑,驾服劣骑,必有技巧,因此瑜伽字原用之于牛马者,乃用之为制服情欲方法之名称。”(21)因此,瑜伽就是“由身体心理之修持,使人超越痛苦,由修行而得非常之身心威力”。(22)这种瑜伽思想在史诗中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史诗特别是《摩诃婆罗多》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对于诗学理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对心理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的重视,这成为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文学的重要功能。《薄伽梵歌》中指出修行瑜伽者有三条道路,即知识瑜伽、行为瑜伽、信仰瑜伽。三者的关系应该是统一的。通过对心理和呼吸的控制有利精神修养,这对文学的创作和欣赏也有极大帮助。同时,文学艺术活动也有助于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对于想象能力的重视,为认识文学艺术活动中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瑜伽学说认为瑜伽修持的目的在于解脱现实中的苦痛达到个体自我与宇宙大我统一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人就可以获得超自然的力量,超越时空界限和现实限制,洞察他人心理。这实际上是想像力极度活跃的迷狂心理状态。由于这种状态是人的心灵自由时的心理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心理状态。

第二,两大史诗中的正法思想为诗学理论探讨文学艺术的独特规律提供了思想基础。两大史诗的主题就是宣扬正法。复杂的故事情节、众多的人物、激烈的矛盾冲突都是以正法与非正法的斗争为依据的。所谓正法,梵文是dharma(音译为达磨),是宇宙间的自然秩序。史诗所表现的正是反秩序的力量(非正法)破坏原有的秩序,代表正法的一方起来维护秩序,最终战胜非正法,重建秩序和平衡的过程。正法与非正法经过冲突而达到新的平衡,也被认为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正法作为宇宙间的秩序,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印度学者苏克坦卡尔解释了正法概念的这个特点:“维系一事物,使其顺乎自然,而防止其分解或演变为某种其他事物者,及其特殊功用与独特性能,其根本属性与本质,——是谓正法,即其本初存在之法。就极广的意义而言,正法即世界之秩序,它使世界依其自身发展之进程而发展,以不可中断的、约束一切的因果之链使其各部分结合为一整体。它就是自然之法(或一般法之总体),或自然之神……那种使所有的人结合在一起相互给予权利与承担责任,并使其因性格不同等在行动上产生因果关系,以维持社会存在的体系,或者法规,则为人类之法,或称为人之法。此外,以《吠陀》为基础的一种生活规则,遵守这种规则就能获得今生及来世的幸福,这也是正法。”(23)可见正法作为世界秩序,既可以是宇宙间的最高准则,也可以具体表现在各现实生活领域中。《摩奴法论》、《法经》等法论中将这种正法在各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列举出来,比如国王的正法、百姓的正法、父亲的正法、子女的正法、丈夫的正法、妇女的正法、布施的正法、求解脱的正法等等。

这种正法的思想对于诗学研究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研究提供了合法性证据。各种具体的人类活动都有自己的正法,文学艺术也不例外。诗学研究就应该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独特性。这既包括各种语法修辞等外在形式或创作方法的研究,比如庄严论、风格论,也应该包括文学艺术独特艺术效果的研究,比如韵味论。二是对文学艺术规律的尊重,反对违背文学艺术的法则,坚持按照文学艺术的标准来评价作品。这在以后的诗学著作中具体表现为对各种“诗病”、“诗德”的研究。由于正法代表着自然规律,也包含着对人的自然本能的肯定,所以在审美价值判断上正法思想并不反对文学艺术中表现人的自然欲望。顺应自然也成为诗学理论中的重要思想。

第三,情味论的萌芽。情味论本来是婆罗多在《舞论》中提出的诗学理论。但是“味”(rasa)的概念早在吠陀文献中就已出现。“味”本义是汁,后衍生出水、奶等含义,在奥义书中则有本质或精华的含义。《舞论》中“味”是指观众在观看戏剧演出时获得的审美体验,或者说是戏剧演出的情感效应,“情”则是指人们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意义。“味”是由“情”产生的。这种情味论在《罗摩衍那》中就已萌芽,《罗摩衍那》中明确指出了诗中有不同类型的情:“这部诗具备有各种情绪,快乐、爱情、怜悯、忿怒、勇武、恐怖还有厌恶。”在讲述罗摩的两个儿子在森林中唱歌给仙人听的场景时,也有对“味”的具体描绘:“两个人进入情绪,就合起来纵声高歌,甜蜜、激昂又优美,音调均匀又很柔和。”“这些事虽然发生已很久,却像是在我们眼前一样。”(24)甜蜜、激昂、优美、柔和,如在目前,都是歌声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可以说就是“味”。《罗摩衍那》中关于这部史诗产生缘由的解释,也被认为是味论的雏形。据《罗摩衍那·童年篇》所说:蚁垤仙人有一天在森林中看见一对麻鹬正在交欢。突然,一个猎人(尼沙陀)将公麻鹬射中了,公麻鹬满身鲜血,在地上翻滚,母麻鹬则凄惨悲鸣。蚁垤仙人心生怜悯,脱口说了几句话:“你永远不会,尼沙陀!享盛名获得善果;一双麻鹬耽乐交欢,你竟杀死其中一个。”说完后,蚁垤仙人自己也惊异地反复琢磨自己的话,竟然发现这是一首诗。他对徒弟说,这首诗产生于自己的输迦(Soka,即悲伤),就叫它输洛迦(Sloka)。后来大梵天就命蚁垤仙人用“输洛迦”体编写了《罗摩衍那》。这个传说中,有情有味,味由情生。情由是猎人杀公麻鹬,情态是公麻鹬翻滚流血,母麻鹬凄惨悲鸣,由此而激起了常情——悲,产生了悲悯味。正因为有了情和味,蚁垤仙人随口说的几句话才成为诗。(25)说明诗的本质在于情味。

当然除了我们在此所提出来的几个重要诗学思想外,两大史诗中所包含的诗学思想还有很多。从现代诗学的立场出发,可以从中找出许多有重要意义的诗学理论来。比如,《罗摩衍那》中大梵天吩咐蚁垤仙人编写这部史诗时,还提出了“在你的诗篇里面,不要有任何不真实”的要求,这也是十分重要的诗学思想。两大史诗毕竟是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也是诗学思想的宝库,随着现代诗学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其中的思想。比如蚁垤仙人创造输洛迦体的故事,也可以看成是灵感理论的萌芽。总之,印度两大史诗以其丰富的思想性在世界诗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