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7.4.3 三、审美、审丑、非审美多元并存

三、审美、审丑、非审美多元并存

无论是中国当代美术还是西方的现代、后现代与当代美术,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审美形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经典审美形态在中西当代美术中不是唯一的在场者,而是多重审美形态的当代美术。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很难将现代、后现代与当代美术称为“美术”,而称为“艺术”可能更适当一些。中西现代、后现代与当代美术中,传统的纯审美形态被现代审美性与后现代泛审美性广泛地解构。

审美现代性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提出并实践以来,一直成为广泛流行的现代审美意识形态,其特征表现为关注被传统美学所遮蔽的“丑恶”的现实现象。因此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实质上包含了“审丑”的功能,其作品《恶之花》(Fleurs Du Mal,1857)——仅书名就不言而喻了,正是这一功能的表现。之后毕加索开始探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亚威农少女》(1907),便是审美现代性美学的实践结果,图像不但在形式上颠覆了传统美学的根基,在表现主题——妓女题材上,更是实践了波德莱尔《恶之花》相同的主题意义。因此现代主义美术一出现便是把审美现代性的这种理念贯彻到极致。西方现代美术几乎把西方传统的纯审美理想颠覆了。后现代主义对应现代主义,在美学形态结构中具有宽容性,同时也解构了现代审美与传统审美的二元对立关系,非审美或泛审美都与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并行不悖。这就是说,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理论语境中,现代美术与后现代美术的审美形态,构成了审美、审丑、非审美或泛审美的当代美学特征。

中国现代美术以及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美术形态和中国当代美术,无疑是在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产生的。中国现代美术以及中国当代美术必然会有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反映。那么审美形态和审美结构也必然发生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相悖的审美观念与审美形态,而呈现中国当代美术多元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结构。尤其在80—9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形态和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美术形态,“审丑”的特征是明显的。当然,其中有审美误区和误读“审丑”的现象。即把“审丑”完全作为表现丑,而不是把“审丑”作为对丑的价值判断。90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美术,更为宽泛地对待审美结构的变化和现象,许多作品中表现出了并不要求审美的功能,或泛审美功能。就是说审美,不是中国当代美术的唯一追求和品质,可以审美,也可以不审美。所以,如果按照传统的美术观念界定中国当代美术,有很多作品都难以界定为“美术”,因为它们不是以表达审美为唯一目的,在形态方面也不具有审美特征,但却是艺术的表达。

总之,无论是中国和西方的现代美术、后现代美术以及当代美术,其表现形态和目的呈多元状态,审美、审丑、非审美或泛审美的图像形态并存其间,审美大众化的症候尤为明显。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精英的美术形态、大众的美术形态和多元的审美形态并存的原因。当然其中一些低俗、平庸甚至是表现丑的作品,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我们不能照搬和模仿西方现代审美形态和当代审美形态中低俗、暴力等图式和观念,必须建立自己的中国当代美术形态、模式和审美话语体系。这也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基本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