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第一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历史与发展
-
1.1.1第一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在西方的历程
-
1.1.1.1一、中西比较美术学在西方的萌芽
-
1.1.1.2二、中西比较美术学在西方的发展
-
1.1.1.3三、西方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方法特征
-
1.1.2第二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
1.1.2.1一、中西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萌芽
-
1.1.2.2二、中西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发展
-
1.1.2.3三、中国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特点
-
1.1.3第三节 21世纪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发展
-
1.1.3.1一、中西比较美术学在当今的意义
-
1.1.3.2二、确立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身份
-
1.1.3.3三、确立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定位
-
1.1.3.4四、尽快建立中西比较美术学学科
-
1.2第二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本体论
-
1.2.1第一节 “比较”与“美术学”的学理关系
-
1.2.1.1一、“比较”与“美术学”
-
1.2.1.2二、“比较美术学”的中西视域
-
1.2.1.3三、“比较”:方法还是视域
-
1.2.2第二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
1.2.2.1一、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身份和定位
-
1.2.2.2二、中西比较美术学的主体性意义
-
1.2.3第三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本质的存在
-
1.2.3.1一、研究方法与本体
-
1.2.3.2二、视域与本体
-
1.2.3.3三、“中西比较美术学”不是“中西美术比较”
-
1.2.3.4四、中西比较美术学是本体不是方法
-
1.3第三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方法论
-
1.3.1第一节 影响研究
-
1.3.1.1一、影响研究的方法
-
1.3.1.2二、对待影响研究应有的态度
-
1.3.2第二节 形态研究
-
1.3.2.1一、形态研究的方法
-
1.3.2.2二、形态研究的基本原则
-
1.3.3第三节 互释研究
-
1.3.3.1一、互释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
1.3.3.2二、互释中的误读及相关问题
-
1.3.4第四节 画理意味研究
-
1.3.4.1一、中西美术的画理意味研究
-
1.3.4.2二、跨材料、技法视域下的生存形式
-
1.3.4.3三、画理意味研究的基本原则
-
1.3.5第五节 跨视域比较的基本原则
-
1.3.5.1一、比较视域的内在本质
-
1.3.5.2二、可比性与系统性原则
-
1.3.5.3三、跨学科比较的概念与意义
-
1.4第四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与类型论
-
1.4.1第一节 比较视域与美术类型学
-
1.4.1.1一、中西比较美术学与美术类型学的关系
-
1.4.1.2二、跨视域的类型学方法
-
1.4.2第二节 以造型艺术特征划分的研究范围
-
1.4.2.1一、中西美术中的绘画艺术
-
1.4.2.2二、中西美术中的雕塑(刻)艺术
-
1.4.3第三节 以题材划分的研究类型
-
1.4.3.1一、中西美术大自然题材类型
-
1.4.3.2二、中西人物绘画题材类型
-
1.4.3.3三、中西人物雕塑题材类型
-
1.4.3.4四、中西美术花卉、动物画题材类型
-
1.4.3.5五、中西美术风俗题材类型
-
1.4.3.6六、中西美术宗教题材类型
-
1.4.4第四节 比较视域下的主题学与形象学研究
-
1.4.4.1一、中西比较美术学的主题学与形象学
-
1.4.4.2二、主题学中的主题与母题
-
1.4.4.3三、形象学与他者
-
1.4.4.4四、不能缺席的主题学与形象学
-
1.4.5第五节 跨视域的类型学研究的当代前景
-
1.4.5.1一、跨视域下的当代美术类型学问题
-
1.4.5.2二、中西比较美术学类型研究的当下意义
-
1.5第五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论
-
1.5.1第一节 中西文化圈的比较视域
-
1.5.1.1一、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开放性
-
1.5.1.2二、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范围
-
1.5.1.3三、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自主性与可比性
-
1.5.2第二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与民族和族群的关系
-
1.5.2.1一、族群与民族
-
1.5.2.2二、族群美术与主流美术的文化认同
-
1.5.2.3三、构建一个族群美术的话语
-
1.5.3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学对话
-
1.5.3.1一、 当下艺术思潮的美术话语立场
-
1.5.3.2二、建立互释与对话的公平机制
-
1.5.3.3三、文化对话与中西美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
1.5.4第四节 跨学科的比较视域
-
1.5.4.1一、美术与宗教的跨学科视域
-
1.5.4.2二、美术与文学、诗歌的跨学科视域
-
1.5.4.3三、美术与哲学和美学的跨学科视域
-
1.5.4.4四、美术与考古学、民俗学的跨学科视域
-
1.6第六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范例论
-
1.6.1第一节 互为交流:中西美术影响研究范例
-
1.6.1.1一、接受、放送、路径与语境的研究
-
1.6.1.2二、放送者与接受者研究
-
1.6.1.3三、互动影响的研究
-
1.6.2第二节 求同存异:中西美术形态研究范例
-
1.6.2.1一、中西美术形态研究的史学意义
-
1.6.2.2二、中国美术形态异同研究
-
1.6.2.3三、美术本体批评理论研究
-
1.6.3第三节 多元语境:中西美术互释研究范例
-
1.6.3.1一、中国当代美术的当下语境
-
1.6.3.2二、西方中心主义问题的研究
-
1.6.3.3三、中西美术在对话中互释
-
1.6.4第四节 边缘整合:中西比较美术学跨学科研究范例
-
1.6.4.1一、中国美术与诗歌比较研究
-
1.6.4.2二、西方美术与诗歌比较研究
-
1.6.4.3三、中西视域下的美术与诗歌比较研究
-
1.7第七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思潮论
-
1.7.1第一节 中西美术思潮的接受与选择
-
1.7.1.1一、中西美术的初次碰撞
-
1.7.1.2二、影响与接受
-
1.7.2第二节 中国当代美术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
-
1.7.2.1一、中国现代与后现代美术形态
-
1.7.2.2二、中国当代美术形态
-
1.7.2.3三、中国当代美术的构建问题
-
1.7.3第三节 西方影响论的中心主义问题
-
1.7.3.1一、西方美术学者的研究视野
-
1.7.3.2二、“影响论”话语的基本立场
-
1.7.3.3三、正确对待影响论及其有效价值
-
1.7.4第四节 反思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美术
-
1.7.4.1一、立足中国美术文化的发展逻辑
-
1.7.4.2二、中西美术思潮的互释与对话
-
1.7.4.3三、审美、审丑、非审美多元并存
-
1.7.4.4四、建构中国当代美术理论话语
-
1.8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