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5.3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学对话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学对话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话语问题。中西美术自从相互交流伊始,就存在着话语的问题。众所周知,中西美术在当代话语下的对话机制相对复杂。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80年代,中国开始大量译介西方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广泛影响。中国美术界的“85新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现代美术运动。事实上,西方美术的变化这时已经处于后现代艺术的活跃时期。西方在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就初步形成,70年代广为流行。而中国对西方思想、文化、艺术的这一现状尚不知道,并一味地以为:中国所译介的西方思想、文化、艺术都是现代主义的。这就形成了中国对西方文化思想认识上的错位,而美术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1989年2月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就是例证。90年代中后期,当我们意识到,西方文化不仅仅是现代主义,也有后现代主义的时候,又把许多本该是现代主义的美术思潮当作了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唯恐不这样认识就是落后。一些研究者从心态上、文化意识形态上,无形中就被西方文化所左右。而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也正是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这种背景下的中西美术的对话机制和话语,显然需要梳理,更需要重新构建一个平等的对话机制,使中西美术在当代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正常发展。这是中西比较美术学必须担当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