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5.1.1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开放性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开放性

跨视域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以开放的学理姿态和学术视野把不同国别或民族和不同文化圈的美术纳入思考的范围。抛弃一切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的观念,中西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美术,都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的范畴。这种开放的学术视野实际上是一种包容的文化立场和宽容的文化态度。因此,开放性是中西比较美术学学科的基本文化立场和学术原则之一。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面对中西美术文化资源和美术文化财富,不作高低价值上的比较判断。无论是经济发达与否,视中西美术都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和财富。基于这个学术视野和文化立场,将中西美术文化成果和美术形态全部纳入跨视域的研究范围,作平等的交流和互释。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就认为西方的美术也必然发达先进,而中国的美术就落后不发达。事实上,从美术演变的历史来看,不存在进化和退化的美术文化史。用庸俗的社会进化论来阐释人类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是违背美术史本身的历史事实的。因此,许多人类学家都在反思摩尔根进化存在论的观点和思想。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A.R. Radcliff Brown,1881—1955)在质疑摩尔根的观点时认为:“许多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文化的发展不是单线的,作为一个社会历史和环境的结果,每一个社会都发展它自己的独特的类型。”[1]认为世界文化单向性地发展,无疑是进化存在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就会忽视人类美术发展的多样性,从而把复杂独特的美术形态、美术观念和美术现象简单地置于先验的固定模式、庸俗进化论的思维方式中。如果用这种思维模式研究人类美术现象和美术形态,必然忽视人类美术文化原本存在的面貌和资源,为中心主义提供滋生的伪理论。对于中西比较美术学来说,比高低、比优劣的价值判断,是中心主义的话语形式,是封闭的文化心态,故此,是比较中的大忌。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化的发生是多元的,构成了世界多元文化形态。美术作为人类文化形态的组成部分,也是多元发生并构成多元的美术文化形态。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工作,就是要把中西美术文化系统中的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形态、观念、思潮、流派等等纳入研究的范畴,以开放的文化立场和开放的学术视野,接纳中西所有美术成果,包括一个微小的族群美术形态和美术现象。我们反复强调,跨视域研究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生命和根本,没有跨视域研究,就没有中西比较美术学。并且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跨视域,不是有选择性的,而是无条件地要求跨视域。把中西所有美术形态和美术现象,都纳入视域研究范围,这就是比较美术学的开放学术视野。学术视野的开放性,还要求把中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包括族群)之间的美术形态和美术现象,都视为同等的研究对象,使之在一个平等的话语机制中进行交流、对话与互释。尽可能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所带来的美术形态和美术现象不平等的交流、对话的机制悬置起来,把中西美术置于互为主体的相互阐释的语境中进行交流与对话。从这个层面说,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开放文化视野就是要搭建一个平等的交流对话空间作为自己的任务。

我们也必须承认中西美术交流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不是美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一个国家、民族或族群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而造成的。这种经济上的制约往往就会遮蔽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优秀美术成果。也因此,不同的国别或民族的美术在相互交流中,就会遭遇不平等的境况。在解读释义他者美术过程中,就会成为单向的阐释,而不是互释,其结果就可能被作为一个“想象”的他者“文化形象”阐释出来。为了避免过度阐释或歪曲性的阐释,中西比较美术学要探讨和研究美术现象背后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问题。这就辐射了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广度和范围。由此我们看到中西比较美术学跨视域的概念不仅仅是跨国别或民族的视域,还包括了跨意识形态和学科的视域。因此,我们把跨学科研究作为比较美术学的开放性的学术视野的标志。

总之,中西比较美术学开放的学术视野、开放的学术态度和开放的文化立场,是中西比较美术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原则,也是中西比较美术学自成系统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