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4.5.1 一、跨视域下的当代美术类型学问题

一、跨视域下的当代美术类型学问题

跨视域下的当代美术类型学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西比较美术学对中西当代美术出现的新的美术形态、美术观念和美术现象的研究而提出的。前面我们主要从传统的美术观念、美术形态、美术类型或美术门类的视野中,进行类型学的探讨。因此,从类型的分类层面讲,基本遵循既定的传统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而使研究者在熟悉的类型或类别中,顺利地进行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工作。传统的美术分类方法依然是有效的。然而,美术的演变和发展往往会超越传统的分类范畴。就是说,中西当代美术变化的新形态和美术现象以及美术观念,使传统的类型学有时不免显得有些尴尬。譬如装置艺术、包裹艺术、大地艺术(这些形态有时很难称为美术),从创作语言的角度上讲,是从雕塑艺术对空间占有的启发中产生的;波普艺术是从版画启发并与商业消费的结合中产生的。这些艺术形态是否能够置于美术的范畴中继续探讨。如果是,美术本身如何定位和分类;如果不是,就另当别论了。其实这里涉及到美术本身的分类问题。传统对美术的界定,一般还是要把它作为“美”的艺术来看待的,美术一定要表达和追求美,并把建筑、装饰或设计、书法等归在美术的范畴中。这样美术成为一个比较宽泛的类型范畴。由于建筑、装饰设计、书法等在以后的发展和演变中,渐次独立成为一个门类,故此,美术学便把造型艺术作为美术的门类或范畴。

那么当代美术(或艺术)中的新的形态,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等,某种程度上讲是造型艺术的范畴,造型艺术属于美术范畴,那么当代美术中出现的这种新的形态,就可以作为美术来看待。问题又出来了,如果按照“美”的艺术这个观念划分美术,当代美术中的很多艺术形态,都难以归类在美术中。因为,这些新的艺术形态并不是为美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审美。至少让人们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它是美术。新的艺术现象、艺术形态和传统的美术分类原则的冲突和矛盾,由此使我们看到了当代美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当代的美术类型学,就是要解决和研究新的美术形态的分类问题。中西当代美术(或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现代美术与后现代美术的一些新的艺术形态。其中很多的形态都是传统美术类型学难以包含的。譬如西方的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波普艺术、影像艺术、包裹艺术等以及一些花样百出的艺术形态。而中国的当代美术也明显地是受到西方现代美术和后现代美术的影响而产生的。尤其是在观念上,中国当代美术在中国传统美术史的知识系统中是没有的。但是中国当代美术却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一些50—60年代出身的艺术家,在艺术的形态上依然采用了美术中绘画或雕塑等传统方式,这些艺术形态的归类比较容易处理。

那么,对于已经在当代美术或后现代美术中被认可的形态,如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波普艺术、影像艺术、包裹艺术等中西当代美术,是否也依然可以按照这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归类。当然,是否真的归类在美术的范畴中,我们还可以讨论。但是还有一些西方其他意识和观念形态的作品,分类难度更大一些。譬如那些使用了多种材料的形态,或者完全是独立现成品的形态,究竟如何归类,是否还是依据美术类型学的分类原则,从材料、组合方式、主题、空间等概念归类区分,都是需要研究的。总之,把这些新的艺术形态置于跨中西视域的视野下,依据类型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比照,去寻求适应美术形态、美术观念变化的新的分类原则,将中西出现的新美术形态按照新类型学的原则分类,置于同一类型层面逻辑中,通过对共同规律的认识把握,最终寻求比较性的因素。就是说,跨视域下的当代美术类型学必须适应新的美术形态的变化而调整自身,从而使新的中西当代美术形态,能够被置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层面中,使研究者依据此进行跨视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