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4.3.3 三、中西人物雕塑题材类型

三、中西人物雕塑题材类型

中西人物雕塑作为一个类型,在于它们具有很多的共同性质和特征。中国人物雕塑,绝大部分是石窟造像、陵墓石刻和墓室俑像人物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人物群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秦兵马俑中的人物俑像,其次是汉代墓室汉俑像和汉画像石(砖)上的人物雕像,以及分布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石窟造像。秦始皇陵墓中兵马俑的士兵人物造像,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人物的比例、形体特征等几乎与真人相同,形象、服饰等都较写实。最具民间意味的是汉代的“说唱俑”。一件出土于四川东汉时期(公元25—220)的击鼓“说唱俑”,开怀引笑,生动传神,蹲坐于地面,右腿扬起,左臂挟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该俑高55厘米,灰陶材质彩绘,颜色基本脱落,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俑像圆雕,而且还是带有情节性的雕塑。东汉时期大量的画像石(砖),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浮雕和线雕技术水平的成熟。山东、四川、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的汉代画像石(砖)是其中的代表。陵墓石刻除了大量的动物雕像以外,唐代以后陵墓石刻出现的石人翁仲——人物造像,主要是文官与武官的造型。现存陕西西安地区、河南郑州地区的宋代陵墓石刻和江苏南京地区明代陵墓石刻,在陵墓的甬道两旁竖立有文武官人物造像石雕。

石窟造像显然受到了印度佛教造像的影响,至唐代才逐渐内化为中国石窟佛教造像特色,尤其是那些供养人的造像,具有人物肖像雕塑的特征。譬如西魏时期麦积山石窟第123窟前壁左右两侧的供养女童雕像和男童雕像,就具有肖像雕塑的性质。宋元以后的中国石窟佛教雕塑开始了向民间审美趣味和现实性方向演变,其雕像更具有肖像的特征。譬如山东长青灵岩寺庙千佛殿中的宋代罗汉泥塑雕像系列,与真人无殊,几乎是写生而来的,人物的结构符合解剖学意义上的要求。著名的大足石刻中石刻“养鸡女”,是民间化的审美趣味和现实性的雕造手法。另外,作为中国本教的道教造像,基本属于民间意味的造像形式,其人物造像追求尽量与真人接近,因此具有较大的“写实”趋向。譬如山西太原晋祠中水母楼的水母像和侍女像,是明代道教人物造像的代表。

中国肖像雕塑,发现在成都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中。在墓室御床上则是头戴御冠的王建圆雕石刻坐像,相传是我国古代第一座真实人物的肖像雕塑。这尊雕像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线的造型元素和石窟造型结合的特色,造型手法可能吸收了供养人的一些方法。

西方雕塑在古希腊时期比绘画成熟早。尤其希腊化时期的雕塑,从写实的角度看,是西方雕塑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米隆的《掷铁饼者》(约公元前470—前456)、波利克里托斯《持长矛者》(约公元前440)、菲迪亚斯《命运三女神》(约公元前438—前431)、帕尔尼斯《胜利女神》(约公元前240)、利西波斯《刮汗垢的运动员》(公元前350—前325)以及无法考证作者的一些作品,如《驭者》(约公元前478—前474)、《太阳神阿波罗》(约公元前470)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传统和雕塑语言,使西方雕塑得到继续发展与深化。并且这一时期的古罗马创作了大量的君王肖像雕塑作品,譬如《亚历山大帝头像》(公元前200—前150)、《站立的奥古斯都》(1世纪)、《维斯帕芗头像》(75)、《卡拉卡拉胸像》(约215)、《君士坦丁大帝像》(313—324)以及女性肖像《罗马贵妇人胸像》等。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雕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1501—1503)是将西方雕塑推向新阶段的重要作品。以后他不断创作出《垂死的奴隶》(1514)、《摩西》(1514)、《被缚的奴隶》(1516)以及在1519—1534年间所创造的《昼》、《夜》、《晨》、《暮》等。此后西方雕塑人物肖像继续发展,在17—18世纪里,贝尼尼的《圣德列萨祭坛雕像》(1645—1652),乌东的《伏尔泰坐像》(178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时代》(1871)、《施洗约翰》(1878)、《美丽的欧米哀尔》(1888)、《沉思者》(1902—1904)等等,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的。西方雕塑进入现代艺术时,写实的观念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西方的浮雕与圆雕几乎同时发生,基本上是建筑装饰带上的附属品,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装饰带有情节内容的主题性人物浮雕。浮雕的发展都是伴随建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西方雕塑同样有置于墓室前的,古罗马的《罗马夫妇》(1世纪)高浮雕,就是墓室石棺上的雕塑。譬如前面说的米开朗基罗《昼》、《夜》、《晨》、《暮》等,都是分别安置在罗伦佐·美第奇的陵墓前和朱理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雕像。

总之,中西人物雕塑在功能方面具有相似的地方,在艺术形式和造型语言的追求上,差异性大于相似性。我们把中西雕塑置于同一类型层面的逻辑系统中,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为了使它们更具有可比性和系统性。通过中西人物雕塑这个类型层面视域的研究可知,中国传统雕塑尽管没有西方人物肖像雕塑逼真性的写实,但中国雕塑的写实性特征是明显的。秦兵马俑的人物形式,以真人大小的比例,与较明确的人物结构等合理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语言和艺术观念。西方的传统人物雕塑,如同它的绘画一样,一直体现在对视觉真实的征服,逐渐与解剖学结合,体现了雕塑造型的视觉真实性,到了现代与后现代雕塑,才脱离它的传统方式和观念。中西雕塑在当下相互影响、相互排异,同时相互促动而后交流,形成了较多的相似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