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4.2.2 二、中西美术中的雕塑(刻)艺术

二、中西美术中的雕塑(刻)艺术

雕塑与雕刻,本质上并无多大的区别。塑,一般是泥塑,方法是一点一点地增加泥土,逐渐完成了“塑”的工作,当然塑中有刻。刻,一般是石刻、木雕等,方法是一点一点地刻掉多余的部分,逐渐完成“刻”的工作。故此,在美术用语中,常称“雕塑”或者“雕刻”。专业一点称法是,陵墓石刻、石窟石刻、木雕等,称为雕刻;石窟泥塑或彩塑、放大的雕塑泥稿等,称为雕塑。由于做雕塑(刻),一般都是做泥稿的“塑”在前,其余的各种加工在后,故此,现在称“雕塑”最为普遍。无论是中国的雕塑或雕刻还是西方的雕塑或雕刻,都是对实际的三维空间占有的形态,与实际的二维的绘画不同。雕塑最大的特征就是对实际三维空间的占有,是一个实在的空间艺术形态,是全方位的可视形态。故此,我们可以把中西雕塑置于三维空间的分类中比较研究。

雕塑与绘画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静态的艺术形态。由于雕塑是对实际的空间占有,故与绘画不同的是,雕塑是呈三维空间形式展开的静态的艺术形式。因此,美术中把雕塑作为一个种类分类,是出于实际空间角度的原则考虑的。当然中西雕塑的差异,与中西绘画相同,都是由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譬如中国美术中把线作为主要造型的基本元素,西方美术把块面作为主要的造型基本元素。因而中国传统雕塑“线”的意识较强,至今遗存在南京周边地区的六朝陵墓石刻,西安周边地区的汉代和唐代陵墓石刻,具有很强的线的造型;西方传统雕塑“团块”的意识较强,从古希腊至今,都是很强的团块的造型,米开朗基罗认为雕塑的概念是:一件好的雕刻作品从山上滚下来不应有一点损坏。这就是雕塑的“团块”的意识。但是无论中西雕塑存在何种差异,作为三维空间的概念是一致的,雕凿的手段、体量的呈现等也基本相同。

中西雕塑就表现或塑造的形态而言,可以分类为:圆雕、浮雕(高浮雕、底浮雕或浅浮雕)、线雕、透雕等。就材质分类而言,可分为:泥塑、石雕、木雕、铜雕等金属雕刻、综合材料雕刻、树脂雕塑等。有了这些分类系统,中西雕塑的比较研究,就会在可比较的类型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