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3.4.2 二、跨材料、技法视域下的生存形式

二、跨材料、技法视域下的生存形式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工作,就是要把生存形式放在跨视域下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要在跨越材料和技法视域下进行和完成。所以,生存形式关系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的一个领域。美术的生存形式是独立于其他学科而使美术成为美术的基本元素。宗白华曾这样说过:“‘形式’为美术之所以成为美术的基本条件,独立于科学、哲学、道德、宗教等文化事业之外,自成一文化的结构,生命的表现:它不只是实现了‘美的’价值,且深深地表达了生命的情调与意味。”[27]宗白华这里讲到的“形式”和“意味”就是美术的生存形式。

材料与技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术的生存形式,因而生存形式的构成首先要求研究者了解和研究中西跨视域下的材料、工具与技法。中国美术笔墨所产生出来的“气韵”的视觉效果,是西方美术画笔和油彩无法传达出来的。反之,西方美术的画笔和油彩所产生出来的“触摸感”的视觉效果同样是中国美术笔墨无法做到的。双方的差异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也是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决定了这种差异。我们都知道,中国画使用的是绢、纸、墨、毛笔和少量的颜料等绘画工具材料,尤其是宣纸的使用,展现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使笔墨在宣纸上留下层次更为丰富、变化多样的痕迹。笔在宣纸上运行,更加自由流畅,更容易“逸笔草草”地表达画家的情感,最能体现用笔用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显示“写”的特性,适合文人抒发笔墨情趣。而西方的油画笔和油彩,不是要求画家追求笔墨情趣本身,而是在写实或强化写实和再现的功能的情况下,展现笔触的肌理韵致。所以,必须在跨越材料、技法的视域下研究中西美术生存形式的关系。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中西美术的材料技法,从而观看生存形式。

中国绘画工具材料的使用,一方面是中国绘画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工具材料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画自身的特征。墨与毛笔就是强化了线的造型的工具材料。毛笔的特征是笔端为尖形,笔毛的选择又是具有良好的弹性与吸水性的动物之毛须,最适应表现“线”的形态。书写形式与绘画形式同时用一种工具——毛笔,又显现了操作上的直接性与简便性的特征。毛笔成为最好的表现线条的工具材料,同时,无论是勾线还是晕染或是填色无一不是用毛笔。墨的使用又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征。墨为黑色,而黑色是最具有稳定性的颜色,因此最适合于造型之用。中国绘画几乎都是用墨线造型的。毛笔和墨的使用,“线”必然得到充分肯定与深化,“线”自然就成为了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和表现方式,追求“线”的韵味也就成为中国画的本体之一。中国绘画的色彩,一方面是以“夫画者,以水墨为上”(唐·王维《论画》);另一方面色彩不作为造型的要素,画理上也不追求明暗体积等。故而,笔墨气韵的变化成为中国绘画追求的目标之一,色彩是绘画中的点缀或配角,甚至是以“水墨为上”的文人画所鄙弃的。

西方绘画工具材料与绘画技法同样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绘画的工具材料与技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绘画由“线”形逐渐演化成“面”形的绘画方式,是由于绘画观念所致,以理性的思维模拟对象的逼真和追求对象的体积和结构,必然朝着“面”的方向发展。那么绘画的笔,显然使用扁平的笔适合于表现“面”的形态。但是并不是说西方绘画中的笔就没有类似中国的毛笔这样的尖头笔,西方也有尖头笔,另外还有扇形笔。尖头笔主要用于细微地方的刻画,而扇形笔主要用于大面积的铺色。因此西方绘画工具材料中的笔形的种类较多,适合于各种点、线、面的造型要素。“面”成了西方绘画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表现方式,扁形的画笔强化了“面”的造型特征。西方绘画的色彩是造型的基本元素,油彩颜料的覆盖能力,符合造型的需要。故而,塑造坚实厚重的形态成为西方绘画的目标之一。

我们看到中西美术材料和技法的不同,显示了中国美术“墨线”为主导造型与西方美术“色面”为主导造型的生存形式的基本差异。笔墨的“线”与色块的“面”既是技术显现又是画理的显现,而笔墨“线”的气韵与色块“面”的韵味是“意味”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