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3.4.1 一、中西美术的画理意味研究

一、中西美术的画理意味研究

中西美术在比较视域下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一种图像视觉的“关系”。这种关系所显现的除了形而上的文化或美学特征以外,更主要的是不同图像的“画理”和“意味”。譬如,同样要显示笔触的西方油画与同样要显示笔触的中国画,其中显示的笔触(墨)肌理、韵味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笔触(墨)肌理、韵味所显示的不同特征,仅仅依靠美学的评判往往是隔靴搔痒,难以解决绘画本体核心的问题。这说明了美术特有的性质所运用的表现材料和技法,决定了美术的生存形式。那么中西方的美术创作在美术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不同、技法不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的生存形式也就不同。

画理意味研究属于形态研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画理意味研究是解决美术中的“艺术性”的核心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根据中西美术绘画的生存形式的“关系”而提出的。它是以现存的绘画作品为依据,以美术作品“艺术性”和对绘画的直觉感知为评判基础,形成的对生存形式的“关系”的研究方法。画理意味研究是以跨中西美术材料技法视域的图像的生存形式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尽管画理意味是绘画中显现存在的,但因为研究主体不同,在解读或诠释中就有所差异,带有主观倾向上的直觉判断。这种主观因素近似于E·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视觉艺术的含义》中所提出的“综合性直觉”。当然,主观倾向是有限制的,纯粹的“直觉”往往又是容易出问题的。正如潘诺夫斯基所说:“如果我们完全依赖我们的直觉,那又将是何等危险!”[19]因此,研究者对画理意味的直觉感知,必须以绘画的基本生存形式为依据,必须受到在历史客观语境下通过特定的材料与技法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艺术性“意味”的形态和“画理”的生存关系所校正。[20]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始终认为和强调画理意味研究的方法必须以美术生存形式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中西比较美术学中,以视觉系统图像的视域关系为研究客体,如同音乐以听觉系统关系为研究客体一样。故此,中西比较美术学中的画理意味研究是对跨视域的生存形式的“关系”研究。画理意味研究把进入视觉系统的生存形式的“关系”提取出来作为研究的对象,也显示了中西比较美学所独有的研究特征。

所谓“画理意味”,是两个概念或两个层面,即“画理”和“意味”。“画理”是画家依照一定的绘画原理即绘画规律进行的绘画创作。这种“画理”也是画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绘画理论,古今中外许多画家和画论家总结出了绘画原理和规律。譬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忘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无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21]又说:“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以乎画。”[22]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说:“笔动能静,气放而收;笔静能动,气收而放。此笔与气运起伏,自然千毫不苟,能会此意,即为法家;不知此理,便是匠习。”[23]意大利的达·芬奇说:“白色本无色,你若要描绘白色物体,就把它放到旷野中,它多少染上并转化成为周围物体的颜色。一个身穿洁白衣裳的妇女在自然环境中,你会看到她身上受太阳照射的一面显得明亮,有的部分像太阳一样刺眼,在朝向大气的一面的衣裳,因为受到本是蓝色的大气与阳光交织透视而浸染蓝色。若她周围附近有一片草地,她正站在受光照的草地与太阳之间,你会看到在她朝着草地一边的衣褶受到草地反射光线的照射而染上草地的颜色。这样,白色物体的颜色就随着邻近发光与不发光物体的颜色而变化。”[24]戴奥费尔《论各种艺术》说:“绘画艺术的基础是色彩的布置。其次要注意色彩之间的协调。”[25]等等,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了中国绘画重笔墨,西方绘画重色彩的分殊。这些都是中西历代绘画的理论或绘画的基本经验,即我们说的“画理”。

“意味”是作品构成要素中所体现出来的一定的韵味形式,用画家通常的语言说,就是“形式感”。正如贝尔《艺术》中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或者如同谢赫《古画品录》所说的“气韵”。“意味”是中西方每个画家都在追求的“形式感”,画家的个人风格也是从中显现出来的。实际上,“画理”与“意味”是纠缠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画家创作作品时,画理意味同时被表现出来。譬如说笔墨既是中国绘画的“画理”,又是中国绘画的“意味”表现形式;笔色既是西方绘画的“画理”,也是西方绘画的“意味”表现形式。这样看来,跨材料技法视域下的美术研究,就必然涉及绘画原理和绘画形式两个层面的问题。而画理意味也正是绘画材料和技法所牵涉的核心问题。美术家对技法和材料的掌控,以及对视觉形式的主动追求,是绘画作品“形式感”生存的主要原因。而材料和技法与“画理”和“意味”又是双向的、互动的,即相互限制和相互促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就牵涉到“画理”和“意味”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差异往往也存在于材料、工具和技法的运用中。中国画的纸笔墨砚等材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颜料等不同,导致了强化技法的分野以及中西绘画的差异性或异质性的文化特征。譬如笔者在《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中得出了“中国绘画是视觉心象,西方绘画是视觉视像”的结论,就是从生存形式视域关系中用画理意味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26]

画理意味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深入研究中西美术作品各自的生存形式。它是直接将美术创作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联系在一起研究的有效手段。能够将不同材料、工具所隐藏的技法特征诠释分析出来,从而进一步从材料、工具和技法中阐释绘画原理或原则,诠释和研究美术作品的生存形式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