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2.3.2 二、视域与本体

二、视域与本体

在我们讨论中西比较美术学“比较:方法还是视域”、“主体性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与本体”等内容时,涉及了相关的“视域”、“本体”、“主体性”以及“方法”等问题的讨论,也涉及了一些主体性与本体关系问题的讨论,并认为,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研究主体的视域决定的,一旦研究对象成立,研究对象又成了研究客体。这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主体性方面的意义。由此,我们看到了中西比较美术学中的一个内在逻辑关系。研究主体决定了研究视域,研究视域决定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方法,而研究视域和研究对象构成了中西比较美术学安身立命的本体。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视域,是由研究者——即研究主体决定的。在跨视域的中西美术研究中,研究主体具备一种内在汇通的学术视野。这种汇通的学术视野能力,我们称之为“通视”。质言之,就是研究主体跨越中国与西方诸国家或民族美术现象、美术观念和思潮与其他学科文化等的内在通视。我们所说的中西美术的“跨国别或民族”、“跨学科”、“跨文化”和“跨材料技法”等跨越,是构成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基本内在含义,也是中西比较美术学内在本体要素。基于此,也就决定了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本质特征是跨视域展开的研究工作,从而也就构成了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视域与本体的学科内在关系。中西比较美术学本身能够存在,就在于中西比较美术学是站在中西方不同国别、民族视域的关系上,进行的跨越视域意义上的美术研究工作。那么,跨视域的比较研究工作,必须理解“比较”意义本身的基本存在前提或基础。“比较”存在的前提或基础,首先有两个以上不同的事物在场,才能进行比较研究,否则“比较”本身是无法成立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比较”就是以跨越两个以上的国别或民族视域的关系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即以“四个跨越”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我们前面在讨论“比较:方法还是视域”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从哲学的层面讲,任何一种事物存在的基本前提依赖于它的本质而存在的。中西比较美术学这门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依赖它的视域这个本质。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视域就是以跨越的“在场”,才得以建立的。所以,从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内在学科性质上讲,视域正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本质是视域。视域下的不同国别或民族、民族文化之间的美术所构成的“关系”才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客体。唯有明确了视域,才会有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关系”的构成是在“跨越”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才会使我们充分了解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安身立命之根本。因而,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本体就是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