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2.2.1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身份和定位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身份和定位

中西比较美术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美术学研究,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强调跨越中国与西方一国或多国、或多民族的美术研究,是一种跨越视域的美术研究。所以,跨视域研究就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归属与性质,也是学术定位的依据。比较文学的许多原理都是值得中西比较美术学借鉴的。但是,中西比较美术学毕竟不同于比较文学,美术是视觉的,文学是语言的,这是二者不同学科特点决定的。因此,我们还强调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形态研究中的跨材料技法的画理意味研究。这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根据美术形态的特殊性质提出的一项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必须翻译才能解读,这是语言文字结构的性质决定的。而美术是不需要翻译的,这是视觉美术形态结构的性质决定的。但因为中西方美术材料和技术手段区别很大,也就决定了造型上的形态差别(当然文化圈的差异也决定了造型观念和形态的差异)。所以,这一点对中西比较美术学尤为重要,更是中西比较美术学身份的显现。如果我们在形态研究中,忽略了画理意味研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身份定位就会存有遗憾或缺陷。

目前在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方法中,可归纳出来的研究方法有影响研究、形态研究、互释研究等。影响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以图像中的外来元素为研究对象,并以古籍文献考证之。所谓外来元素,不是脱胎于自身的图像系统,而是受他者影响异于自身图像系统的元素。外来元素必然是在交往中发生,故此研究发生的原因和接受的结果以及接受过程的图像怎样变异等关系,是影响研究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随着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美术文化的频繁交流、碰撞,影响研究的方法将越来越在中西比较美术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球化话语的背景也将证明或已经证明了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地位将会日益提升,单一的族群或国别美术的研究已经不可能进入或解决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文化交往中发生的美术文化的问题。唯有中西比较美术学才能担当此重任。当代语境下的美术形态发生了比以往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相比的剧烈的变化,尤其是中西当代美术形态和美术观念频繁碰撞后的变化,传统审美被现代、后现代解构的境况下,单一的美术文化研究无法揭示中西当代美术现象的实质,单一的艺术美学研究也解决不了中西当代美术多元的审美问题。故此,不仅中西比较美术学影响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对中西不同形态的美术研究,运用形态研究也是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影响研究和形态研究对于中国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者来说,依然普遍被运用。前面提到的有关中西美术比较的专著,大多是影响研究和形态研究。面临当下中西现代美术、后现代美术与当代美术,仅有影响研究、形态研究显然是不够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扩展,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古代美术形态的研究中,应当更多关注当今的中西美术文化形态和演变逻辑,研究中西现代美术、后现代美术与当代美术的关系,因而互释研究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现代与后现代美术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但已经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美术文化现象,而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普遍的美术文化现象。现代、后现代美术也是一个世界文化话语的问题,并涉及跨文化等问题,有其不同寻常的复杂性,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其文化因素相互拒斥、影响、吸收等都是存在的。又由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原因,中西方的美术尤其是当今美术观念和思潮的碰撞不平衡,比较边缘化的中国美术话语权相对弱势,故此,互为主体的互释研究必然成为中国的中西比较美术学学者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新走向。这些跨视域的研究方法,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中西比较美术学身份和定位的基础。

尤其要强调的是,美术是以视觉图像的形式呈现在世界中,因此美术有其自身的表现形态和形态体系。中西美术创作使用的绘画材料不同、技法不同(当然也包括文化形态不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形态也就不同。为此在视觉形态的图像系统中,中西比较美术学形态研究中的画理意味研究是对跨视域美术研究的独特方式。画理意味研究是以美术“生存形态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即跨视域的视觉系统图像形态的“关系”是画理意味研究的客体。把进入视觉系统的视域“关系”提取出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显示了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形态所独有的文化特征。视觉艺术的特有性质决定了美术的形态,中西美术运用的表现材料和技法的不同,生成的美术形态就会不同。尤其是当下的“美术”的创作理路和表现的意味形式,早已不是传统的“美的技术”了。现代、后现代美术形态中已经逾越了传统对审美的追求,除了思想和观念以外的要素,就是“新材料”、 “肌理”、“笔墨”(现代水墨)、“笔触”、“构成”、“色感”等“生成形态”关系,这些都属于美术本身的画理意味形态。故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画理意味研究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特殊而独有的研究方法。笔者曾在《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专著中强调了中国画的纸笔墨砚等材料和技法与西方油画的画布颜料和技法等的不同,导致并强化了中西绘画意识的分野以及更显现了中西美术的差异性和异质性的文化特征。[3]所以我们从视觉图像的差异构成不同的生成形态的“关系”中,应该看到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特殊的研究方法。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根据“生存形态的关系”提出了画理意味研究的方法。概而言之,这些跨视域的研究方法,构成了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性质以及自身的研究范围。

21世纪,世界文化的大碰撞更加激烈,交流更为频繁,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的格局。这种格局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新的文化理念,中西现代美术、后现代美术和当代美术深深地融在世界文化整体的意识观念中,国别美术或民族美术研究显然不能够适应21世纪的全球文化意识的观念。中西比较美术学将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发挥自己独有的地位和承担自己的美术文化研究任务,使人们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认识到本土和他者的美术现象,可以更好地找到中西美术的交流平台,增进中西美术的共同发展。总之,跨国别或民族、跨文化、跨学科、跨材料技法等的视域研究,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