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2.1.3 三、“比较”:方法还是视域

三、“比较”:方法还是视域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提出的是,中西比较美术学中的“比较”不是方法,而是视域。正如前面借用巴柔在谈到比较文学时所说的“我们什么也不比较,幸亏我们什么也不比较”一样,中西比较美术学也不是比较,否则就会把中西比较美术学当做“美术比较”,成为一种研究方法。中西比较美术学虽然有比较的方法,但主要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视域研究,而不仅仅是比较的方法。

中西比较美术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诸如影响研究、形态研究、互释研究等研究方法,它们都是对跨中西美术视域不同“关系”研究的不同方法。跨视域的关系是构成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根本和基础,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有比较的方法,但这里比较的方法,是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中西比较美术学中“比较”的相同概念。尽管表面词形相同,但含义和概念内涵完全不同。中西比较美术学中“比较”是表明中西之间的一种视域关系。正因为“比较”表明的是视域关系,我们才不用“美术比较”。“美术比较”中的“比较”只是一种方法,仅仅是作为“比较”的研究方法,如同《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中西绘画比较》、《中西美术题材比较》等一样,这里的“比较”是一种方法。所以“美术比较”是一种方法,但不是一个学科。中西比较美术学中的“比较”是视域,是一个学术的视野,一个学科的根本。本质上讲,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视域下的各种关系。因此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性质就是一项跨视域的美术研究。“视域”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根本和基础,即是中西比较美术学安身立命的“本体”。那么,“视域”在中西比较美术学中的含义,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视野”。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视域”是跨越中国与西方诸国家或民族的关系的多元视角、多元观察和通视中西各种关系研究的学术视野。对中西美术的内在通视研究,是深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把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视域”看成是这个学科的内在规定性,是中西比较美术学“内质”特征的体现。我们要求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主体具有跨视域的学术眼光,就是说研究主体不要用研究方法来代替学科。研究主体要从跨视域的学术视野中,获得对中西比较美术学整体的学理上的认识,确立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所开展的本体研究视域。宗白华的学术研究视野给中西比较美术学提供了最好的案例典范。他的《论中西绘画的渊源与基础》和《论中西绘画的空间意识》是通视了中西视域的研究,而不是对外表作生硬的比较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宗白华,具有深厚中西文化基础和对中西传统美术的深刻理解,从知识结构上具备了贯通中西文化视野的学术能力,而且宗白华自身也是主动地把研究视域投向中西关系的视域中,自觉通视中西美术内在的视域和学理关系。因此,宗白华的研究工作是自觉地通视了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展开的学术研究。总之,中西比较美术学中的“比较”是视域,而不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