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尽快建立中西比较美术学学科
“中国与西洋,以及全世界的各民族,都要携手相将,走上一条新的路径。其间无一个民族,能够守旧而不变,也断非哪一个民族,尽弃其所固有,而仿效别一个民族的问题。”[57]这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中西比较美术学学科的建立,就是要使中西美术自觉地携手相将,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谋求各自的发展。
整个20世纪,有关中西美术的比较与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进入21世纪,新的世界文化语境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中西美术在交流中诉求各自的内在发展的需求和多元的形态与思想。一方面,这种新的文化语境与格局迫使美术研究者不断地去思考当今的文化与美术观念以及出现的新的美术形态;另一方面,国别美术或民族美术的研究显然不能够适应21世纪新的世界文化语境,世界文化都交织在一起并存共生,中西比较美术学学科的建立势在必行。
当前艺术学学者不断地讨论艺术学学科的问题,认为艺术学应该从文学的架构中脱离出来,与文学并列为大学科。就学科的层次而言,文学本身下设有“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5个二级学科。而艺术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有:“美术学”、“艺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电影学”8个二级学科,远远超过了文学的学科建制。艺术学学科独立地与文学并列也是一种学科发展的趋势。如果艺术学一旦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大学的学科,那么原来的二级学科必然上升为一级学科,构成为“美术设计”、“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戏剧戏曲”、“艺术理论”等。美术设计作为一级学科以后,势必要建立自己的二级学科。中西比较美术学就应该成为一个二级学科(至少比较美术学应该成为二级学科)。但是,到目前为止,艺术学还没有自己的比较学学科。而文学早已有比较文学的学科,而且有自己的学士点、硕士点以及博士点。显然艺术学学科的全面建立落后于文学学科的全面建立。
我们也相信,在当今和未来的艺术学学科发展中,中西比较美术学将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发挥自己独有的地位和承担起自己的艺术文化研究任务,使人们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认识到自己本土的美术,也深入地认识到“他者”的美术。
【注释】
[1]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86.
[2]Christophe Comenale,Matteo Ripa,un Pantre-graveur-missionaire a la Cour de Chine,p18,台湾欧语出版社,1983年.引自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第二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49.
[3]引自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第二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1.
[4]I.Chilvers H.Osborne.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 Oxford,1988:.
[5][英]M·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57.
[6]参见李倍雷.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
[7][清]邹一桂.小山画谱[M].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明-清卷).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477.
[8][英]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43.
[9][美]史景千.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遭遇东方[M].陈恒、梅义征 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15-16.
[10]引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M].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205:1344.
[11]引自[英]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45.
[12]引自[法]伯德莱.清宫洋画家[M].耿昇 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36.
[13]引自[法]伯德莱.清宫洋画家[M].耿昇 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03.
[14][英]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53-59.
[15][英]苏利文.山川悠远·永恒的象征[M].洪再辛 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134.
[16][英]贡布里希.西方人的眼光[M].徐一维 译. 洪再辛 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372.
[17][美]高居翰.中国绘画理论中的儒家因素[M].张保琪 译.吴甲丰选编.外国学者论中国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60.
[18][美]乔纳森·法恩伯特.回忆与欲望[J].艺术当代.2008(2):45.
[19][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亲历中国当代艺术20年[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2008:31.
[20][英]修·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范迪安中文主编.海南:南方出版社,2002:884-885.
[21]转引[英]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45.
[22][美]高居翰.气势憾人[M].李佩桦 译.台湾: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106.
[23][美]高居翰.气势憾人[M].李佩桦 译.台湾: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222.
[24][美]高居翰.气势憾人[M].李佩桦 译.台湾: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222.
[25][英]苏利文.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映[M].莫小也 译,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24页。
[26]“形态研究”,是针对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特征而提出的。美术是造型艺术和空间艺术,“形态”是美术的根本之一。
[27][美]罗樾.中国绘画史的一些基本问题[M].张欣玮、洪再辛 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76.
[2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7.
[29]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J].《东方杂志》(第28卷第1号).1931:112.
[30][明]顾起元.客座赘语[M].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44.
[31][明]姜绍书.无声诗史[M].(卷6).于安澜 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133.
[32][清]松年.颐圆论画[M].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明-清).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839.
[33]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M].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134.
[34]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溦溦[C].美术论集(4).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0.
[35]蔡元培.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M].蔡元培美学文集.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226.
[36]蔡元培.智育十篇[M].蔡元培全集(4).中华书局:1984:53.
[37]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J].东方杂志.(28卷).1931(1):119.
[38]刘海粟.石涛与后期印象派[M].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69.
[39]谢海燕.中国山水画思想专号发刊前谈[J].国画月刊.(第1卷).1935(3):48.
[40]徐悲鸿.中国艺术贡献及其趋向[C].周积寅编著.中国历代画论(下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99.
[41]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13.
[4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02.
[4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42-143.
[44]凌绍夔.中国绘画之本质基点器材与技法之同异[J].大陆杂志(台湾)第7卷.1953(11):2.
[45]邓福星.美术史、论研究方法刍议[J].美术史论丛刊.1982(4):58.
[46]郑培凯.明末清初的绘画与中国思想文化——评高居翰的气势撼人[J].九州学刊(台湾). 1986(1):85.
[47]范景中.比较美术与美术比较[J].新美术.1985(6):53.
[48]黄河清.为比较美术进言[J].美术思潮.1985(6):17.
[49]海 源.比较美术学[J].美术思潮.1985(6):34.
[50]高明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9,51-52.
[51]吕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市场化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9.
[52]段炼.超越模仿:中国当代美术的焦虑[J].批评家.2009(3):49.
[53]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8.
[54]栗宪庭.中国当代艺术缩影式艺术家:张晓刚和他的缩影式中国人肖像[J].东方艺术.2006(6):141.
[55]参见李倍雷.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身份、性质和定位[J].中国美术研究.2008(2):86-90.
[56]甘阳.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C].文化:中国与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
[57]吕思勉.中国文化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