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比较美术学
1.1.3.3 三、确立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定位

三、确立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定位

如果从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术身份来看,中西比较美术学属于美术学的一个学科。在学术圈内尽管有不少的研究者从事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实践研究工作,但是并没有把此项研究工作当作一个独立的研究学科。就关于艺术学学科体系,以及国家教育部对艺术学的学科规范看,并没有把比较美术学作为美术学下设的一个自设的三级学科对待,没有作为学科规定设置在美术学的体系中。国家学术委员会也没有专门为此设置一个学位学科。这种情况也许与艺术学学科本身没有独立于文学这个大学科有关,艺术学仅仅是文学这个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美术学自然就是一级艺术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几乎每年都参加“全国艺术学学科与发展年会”,这个年会至2009年已经是第五届了。但是这个艺术学年会是针对艺术学这个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的艺术学的年会,即讨论的是二级学科的艺术学,所以,不解决并列的美术学的问题。而关于艺术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其他的形式还没有。故此,无人提出构建比较美术学的学科问题,更是无人提出建设中西比较美术学这个学科。

因此,中西比较美术学应该作为一个学科来设置(至少我们可以把比较美术学作为一个学科来设置),明确地设置在美术学的下面,与其他的美术学下的三级学科并列。设置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必要性,我们在绪论中已经有所提及,不妨再次强调一下。

中西方的美术交流,在中国历史上最根本性的一次接受和两次潮流是在近代和现代。利玛窦来华传教带来的中西美术交流,是传播者与接受者意外的主动行为(传教为主,传播美术为辅),但是却奠定了近代中西美术交流的学术基础。“五四”前后和70年代末期以来是两次中西美术交流的潮流。这两次中西美术交流的潮流应该说是接受者的主动接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有颠覆中国传统美术的趋势。当然最终没有颠覆中国的美术形态和意识,但中国的美术却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与影响。中西美术的交流也越来越激烈与深入,相关的跨视域的中西美术研究,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为构建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体系、学科定位以及学科的身份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中国继“五四”以后的西方学术热潮与精英文化意识,促动了与西方现代艺术的主动交流与碰撞,其间实际包含了西方的后现代艺术形态和观念,只是80年代初期认识到这一点的学者们并不多。

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就有学者意识到了“中西比较风”。[56]各个学科的中西比较成为热点之一,中国的比较文学也在文化热的80年代蓬勃兴起。当今中西美术的交流为中西比较美术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和奠定了基础,尤其随着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及其思潮的交流和碰撞,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更有建立的必要。单一的国别美术研究或民族美术研究,已经无法解决中西美术交流的文化事实和美术现象,并且已经没有那种语境了。此种状况下,中西比较美术学学科的定位和建立是当务之急的任务。但是学科的定位是首要的,没有学科的定位,中西比较美术学是无法建立的。学科的定位,在于如何认识该学科。首先“中西比较美术学”与“中西美术比较”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混淆。为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梳理。中西比较美术学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本体。这是需要反复强调的。尽管中西比较美术学也运用了“比较”的方法研究,但并不等于“中西比较美术学”就成为一种“比较”的方法。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定位应该在两种以上的跨国别或民族以及跨学科等视域的美术研究中,跨视域才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定位的内在规定性。